ANNE的吃饭是有问题,要不我也不会火大的要打她。
但我不知道她是自己懒呢,还是别的原因?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要努力,循序渐进,慢慢来,她总不可能要我喂到三十岁吧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9-3
- 行业 轻工化工
QUOTE:
原帖由 古木夕羊 于 08-9-7 15:28 发表
在教育NIGEL的过程中,我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表扬的多,批评的很少。也是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正面的鼓励、表扬一定能产生更大的激励,起到更好的效果。以至于一旦批评孩子就不能接受,陷入一个非常糟糕的情 ...
说的很有道理,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正在探索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挫折教育如何进行是个课题,过了,容易打击自信,少了,小孩子容易经不起批评,一听到批评就蔫了。我们家陶韵丞有这个毛病。每个小孩的特点不一样,掌握个度真的很重要,正在探索中。。。。。。老师或家长中有什么高见的,不妨来多多交流一下,让大家少走弯路哦。在教育NIGEL的过程中,我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表扬的多,批评的很少。也是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正面的鼓励、表扬一定能产生更大的激励,起到更好的效果。以至于一旦批评孩子就不能接受,陷入一个非常糟糕的情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8-9
- 行业 信息咨询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4-3-31
- 行业 其它
呵呵,巧了,我也是溜过来看看的,碰碰一起了
这里的环境真好,条件也好,两位老师最好。
看到这些小不点,想到文文的小时,也常常在幼儿园睡午觉时“画地图”,到了大班偶尔也会,都是两位老师细心的照顾;文文体质弱,常常去医院挂水,也是两位老师悉心的照料,一有什么情况就会及时的联系我。
文文现在继续在京河路大班深造,文文问我:你说是我们大一班的杨老师厉害还是园长杨老师厉害呢?我说不知道。他说:当然是我们杨老师了,园长杨老师弄不过他的。我们杨老师一瞪眼睛园长就吃不消了。问他是否怕杨老师,他说不怕,说杨老师很温柔的。
朱老师,文文可想你了,这分开的一些时候的晚上睡觉前有一半时间是提到你,要我送他去看你有时晚上甚至让我打电话给你,要和你说说话,要拉首曲子给你听呢?呵呵,想留住你的心呢:
这里的环境真好,条件也好,两位老师最好。
看到这些小不点,想到文文的小时,也常常在幼儿园睡午觉时“画地图”,到了大班偶尔也会,都是两位老师细心的照顾;文文体质弱,常常去医院挂水,也是两位老师悉心的照料,一有什么情况就会及时的联系我。
文文现在继续在京河路大班深造,文文问我:你说是我们大一班的杨老师厉害还是园长杨老师厉害呢?我说不知道。他说:当然是我们杨老师了,园长杨老师弄不过他的。我们杨老师一瞪眼睛园长就吃不消了。问他是否怕杨老师,他说不怕,说杨老师很温柔的。
朱老师,文文可想你了,这分开的一些时候的晚上睡觉前有一半时间是提到你,要我送他去看你有时晚上甚至让我打电话给你,要和你说说话,要拉首曲子给你听呢?呵呵,想留住你的心呢: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2-28
- 行业 商业贸易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4-18
- 行业 其它
ANNE 妈:别太苛求她了,我觉得小丫头挺不错的,妈妈带大的孩子总是希望她好上加好,可能给孩子的氛围太紧张了;而爸爸们陪伴孩子时则相对较轻松,只要没有大的危险或原则问题就行了,你只要在旁边用眼神看着她,观察她,鼓励她,让她最大范围地自由发展,让她去探索心灵的成长,充分的成长,这就是为她的成长提供了保护环境.
蒙台梭利的教育宗旨亦是如此,让我们观察,给予必要的指引.
从我感受,ANNE性格开朗,也很聪明,和NIGEL一起玩玩具时我发现她对图形特别敏感,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她拼出来的图形特别有形,有美感,而且在拼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调整,不象我儿子完全瞎玩.
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吧,再给予引导鼓励,让她能有更大的想象力,并能专心于"工作",过往的教育培养出的更多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人,而非真正有能力的人;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内心力量很强大的人,给孩子较为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自己,,再给他们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尝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挫折教育的正确指导,才能树立自信,才能成为内心力量真正强大的人.
妈妈们,去掉我们身上的焦虑吧,孩子们都很棒,只有面对一切问题时我们的从容淡定,才能培养出孩子们有更高的情绪智能.不然他们就会像我们一样,遇到问题光沮丧焦虑,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孩子们一个感觉:妈妈遇到任何问题,总是非常有信心的,总是有办法能解决的,你是看不到妈妈的负面情绪的(包括在解决家庭问题时的表现),日后孩子就会像我们一样,非常的吸引人,因为身边的人会觉得他很有力量,愿意和他在一起.
妈妈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从我们做起.
蒙台梭利的教育宗旨亦是如此,让我们观察,给予必要的指引.
从我感受,ANNE性格开朗,也很聪明,和NIGEL一起玩玩具时我发现她对图形特别敏感,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她拼出来的图形特别有形,有美感,而且在拼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调整,不象我儿子完全瞎玩.
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吧,再给予引导鼓励,让她能有更大的想象力,并能专心于"工作",过往的教育培养出的更多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人,而非真正有能力的人;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内心力量很强大的人,给孩子较为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自己,,再给他们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尝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挫折教育的正确指导,才能树立自信,才能成为内心力量真正强大的人.
妈妈们,去掉我们身上的焦虑吧,孩子们都很棒,只有面对一切问题时我们的从容淡定,才能培养出孩子们有更高的情绪智能.不然他们就会像我们一样,遇到问题光沮丧焦虑,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孩子们一个感觉:妈妈遇到任何问题,总是非常有信心的,总是有办法能解决的,你是看不到妈妈的负面情绪的(包括在解决家庭问题时的表现),日后孩子就会像我们一样,非常的吸引人,因为身边的人会觉得他很有力量,愿意和他在一起.
妈妈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从我们做起.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12-26
- 行业 政府行政
QUOTE:
原帖由 三月阳光 于 08-9-12 14:26 发表
ANNE的屁股上估计有钉子,我看别的小朋友都坐着,只有她站着,好几次了。
两位老师,她站着听讲吗?这个小东西,我已经头大了,我很为她的将来担忧!
我也没时间和精力天天这么盯着,也不好意思天天问老师 ...
ANNE妈妈,其实从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ANNE在认真地听课呢。我想她这时候一定是被老师的课吸引,才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有注意到呀!刚进入小班的孩子,对课堂的规则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她们也许还不了解“老师为什么一上课就让我们小手放好坐正呢?”"为什么回答问题一定要举手呢?"等等。就如诺舟妈妈说的ANNE身上有很多的“发光点”,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越来越棒的,不是吗?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的也在慢慢的变化,不过这绝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哦!ANNE的屁股上估计有钉子,我看别的小朋友都坐着,只有她站着,好几次了。
两位老师,她站着听讲吗?这个小东西,我已经头大了,我很为她的将来担忧!
我也没时间和精力天天这么盯着,也不好意思天天问老师 ...
我们的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任何事,说不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哦!
这或许不是一个妈妈的问题,许多父母都有同样的困惑孩子为什么不能集中注意力呢?难道认真做一件事这么难吗?
成人眼中的“注意力”
为什么爸妈觉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呢?很大原因是因为成人对“注意力”的理解有些狭窄。当孩子专心做“正事”(诸如写字画画)时,我们认为他集中了注意力;而当孩子玩沙子和水的时候,我们却说:“你一玩就是半天。”成人没有意识到,对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他注意力集中的表现之一。
研究证明,3岁多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他能注意到的事物也不多。在幼儿园,老师给3岁多的孩子上课时,一般都不超过15分钟(因为3岁孩子对一件事的注意只能保持5分钟,6岁也只能保持20-25分钟),而且一个活动里要安排好几种花样,才能保证孩子的眼睛随着老师转。而如果这时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一只小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再听老师说的话,而是一窝蜂去关注那只小鸟了。这种情形叫“无意注意”,即孩子关注某件事物是无目的的,他是“无意”中注意到的。
3~6岁的孩子大多数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所以对3岁多的孩子来说,认字画画坚持不了多久是很正常的。假如他花上20分钟用积木搭建一座城堡,那简直就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感兴趣,我就会注意
我们说过,3~6岁的孩子大多数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孩子对某件事物发生无意注意,通常有几个原因。一些生动的形象、鲜艳的颜色、奇趣的声音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除此之外,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会投入更多的注意。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有许多漂亮的画片。在一些画片上有蜜蜂、狮子、长颈鹿,还有绵羊、猫和牛,还有些则绘有各种房子、动物和人。这个小男孩对老师说“汽车!”奇怪的是,在所有的画片中并没有汽车的图画。老师说:“我没有看到汽车呀?”于是孩子挑出一张明信片,洋洋得意地说:“嘿,这里!”这幅图画的中央是一只狗,远处有一个猎人,肩上扛了一把枪,角落里则是一座小屋和一条弯曲的线(这是一条路),这条线上还有一个黑点,它确实表示一辆汽车。
按说,一辆汽车按如此小的比例描绘出来,是很难发现的。正是由于孩子对汽车的兴趣,他才发现了这小小的黑点。我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告诉父母,如果你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就要遵循他的规律。
冲突应该由父母解决
当父母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时,可能需要两条原则。第一,如果你希望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让他做的事情上,那么先把他的兴趣转移过来;第二,如果他已经很投入地在做他喜欢的事情了,不要去打扰他。
如何把孩子的兴趣转移过来呢?你可以向他提问,问题往往能够引导他注意的方向。比如你和他认识字母时,先让他看到字母“A”,然后用很快的手法把“A”变成“B”,这时问他“什么东西变了”,相信他会很乐意回答;又或者组织一些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他会为了解决问题而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在学前的阶段,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才最重要。
如果我们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你会发现孩子无法好好集中注意力,孩子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一定要他识字画画,你也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愿好好学,冲突就这样产生了。这个冲突说到底应该由成人来解决,而不应该由孩子来解决。
成人眼中的“注意力”
为什么爸妈觉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呢?很大原因是因为成人对“注意力”的理解有些狭窄。当孩子专心做“正事”(诸如写字画画)时,我们认为他集中了注意力;而当孩子玩沙子和水的时候,我们却说:“你一玩就是半天。”成人没有意识到,对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他注意力集中的表现之一。
研究证明,3岁多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他能注意到的事物也不多。在幼儿园,老师给3岁多的孩子上课时,一般都不超过15分钟(因为3岁孩子对一件事的注意只能保持5分钟,6岁也只能保持20-25分钟),而且一个活动里要安排好几种花样,才能保证孩子的眼睛随着老师转。而如果这时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一只小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再听老师说的话,而是一窝蜂去关注那只小鸟了。这种情形叫“无意注意”,即孩子关注某件事物是无目的的,他是“无意”中注意到的。
3~6岁的孩子大多数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所以对3岁多的孩子来说,认字画画坚持不了多久是很正常的。假如他花上20分钟用积木搭建一座城堡,那简直就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感兴趣,我就会注意
我们说过,3~6岁的孩子大多数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孩子对某件事物发生无意注意,通常有几个原因。一些生动的形象、鲜艳的颜色、奇趣的声音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除此之外,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会投入更多的注意。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有许多漂亮的画片。在一些画片上有蜜蜂、狮子、长颈鹿,还有绵羊、猫和牛,还有些则绘有各种房子、动物和人。这个小男孩对老师说“汽车!”奇怪的是,在所有的画片中并没有汽车的图画。老师说:“我没有看到汽车呀?”于是孩子挑出一张明信片,洋洋得意地说:“嘿,这里!”这幅图画的中央是一只狗,远处有一个猎人,肩上扛了一把枪,角落里则是一座小屋和一条弯曲的线(这是一条路),这条线上还有一个黑点,它确实表示一辆汽车。
按说,一辆汽车按如此小的比例描绘出来,是很难发现的。正是由于孩子对汽车的兴趣,他才发现了这小小的黑点。我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告诉父母,如果你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就要遵循他的规律。
冲突应该由父母解决
当父母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时,可能需要两条原则。第一,如果你希望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让他做的事情上,那么先把他的兴趣转移过来;第二,如果他已经很投入地在做他喜欢的事情了,不要去打扰他。
如何把孩子的兴趣转移过来呢?你可以向他提问,问题往往能够引导他注意的方向。比如你和他认识字母时,先让他看到字母“A”,然后用很快的手法把“A”变成“B”,这时问他“什么东西变了”,相信他会很乐意回答;又或者组织一些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他会为了解决问题而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在学前的阶段,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才最重要。
如果我们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你会发现孩子无法好好集中注意力,孩子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一定要他识字画画,你也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愿好好学,冲突就这样产生了。这个冲突说到底应该由成人来解决,而不应该由孩子来解决。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4-3-31
- 行业 其它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4-18
- 行业 其它
ANNE妈:帮你找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能有用,试试看吧!
为什么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会让家长哄着吃饭的情况呢?这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过度关心所造成的。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吃饭或者因为吃的量没有达到所谓科学的标准而焦虑,甚至产生某种罪恶感,认为自己不关心孩子,愧为父母,因此对孩子吃饭的量过于关注。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表明,从孩子10个月起,他们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因此,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孩子自然是会觉察到的。另外,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因此用吃饭来控制父母,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自然是会乐此不疲的。
孩子会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他们就会用吃饭问题来控制父母
纠正孩子这种错误饮食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不管他。如果他不吃,父母千万不要把这当个问题,而应保持平常的随便的态度,不要勉强他或哄他。在每个人都吃完后,象平常一样(这的确也就是平常的事)把剩下的汤菜收拾好,让孩子知道他这一餐饭没有在正常时间吃是很正常的。在收拾完后,如果孩子要吃饭,妈妈要平静地对他说:“孩子,你饿了吗?我们真不忍心,可是午餐要12点才能准备好;咱们都要等到那个时候,你忍一忍好吗?”在这之间,就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对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千万不能提他刚才没吃饭的事。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同样还是大家吃完就将餐桌收拾好。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饿。”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不要的饮食习惯,那么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千万不能有什么良心上的内疚,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仍然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对孩子的其它行为充满了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时还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忍着满腹的爱怜之心,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议论吃饭这件事,如父亲可能忍不住去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这样作就会告诉儿童父母是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父母不相信孩子会老老实实的吃饭,因此在用饥饿来威胁自己,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己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来让父母难受,从而恢复原来的状态--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使自己会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必须自己解决。吃或不吃,饿与不饿,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哄骗、以精巧的玩具、以委曲自己等行为来换取儿童的合作,来按时吃饭,等于告诉他吃饭不是他的时,等于告诉他按时吃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等于告诉他没有吃饭的能力,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形成这样的信念,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但是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吃饭,那么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选择的行为上打扰他,让他饿着吧,但要继续关心那些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行为,如一切象在家里平常做的那样,给他读读书、讲讲故事等等。
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
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根据这样的原则-做父母的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让孩子对自己能负责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不仅会得到一个吃饭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还最终得到一个健康、快乐、有能力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会让家长哄着吃饭的情况呢?这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过度关心所造成的。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吃饭或者因为吃的量没有达到所谓科学的标准而焦虑,甚至产生某种罪恶感,认为自己不关心孩子,愧为父母,因此对孩子吃饭的量过于关注。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表明,从孩子10个月起,他们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因此,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孩子自然是会觉察到的。另外,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因此用吃饭来控制父母,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自然是会乐此不疲的。
孩子会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他们就会用吃饭问题来控制父母
纠正孩子这种错误饮食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不管他。如果他不吃,父母千万不要把这当个问题,而应保持平常的随便的态度,不要勉强他或哄他。在每个人都吃完后,象平常一样(这的确也就是平常的事)把剩下的汤菜收拾好,让孩子知道他这一餐饭没有在正常时间吃是很正常的。在收拾完后,如果孩子要吃饭,妈妈要平静地对他说:“孩子,你饿了吗?我们真不忍心,可是午餐要12点才能准备好;咱们都要等到那个时候,你忍一忍好吗?”在这之间,就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对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千万不能提他刚才没吃饭的事。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同样还是大家吃完就将餐桌收拾好。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饿。”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不要的饮食习惯,那么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千万不能有什么良心上的内疚,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仍然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对孩子的其它行为充满了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时还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忍着满腹的爱怜之心,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议论吃饭这件事,如父亲可能忍不住去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这样作就会告诉儿童父母是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父母不相信孩子会老老实实的吃饭,因此在用饥饿来威胁自己,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己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来让父母难受,从而恢复原来的状态--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使自己会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必须自己解决。吃或不吃,饿与不饿,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哄骗、以精巧的玩具、以委曲自己等行为来换取儿童的合作,来按时吃饭,等于告诉他吃饭不是他的时,等于告诉他按时吃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等于告诉他没有吃饭的能力,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形成这样的信念,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但是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吃饭,那么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选择的行为上打扰他,让他饿着吧,但要继续关心那些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行为,如一切象在家里平常做的那样,给他读读书、讲讲故事等等。
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
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根据这样的原则-做父母的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让孩子对自己能负责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不仅会得到一个吃饭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还最终得到一个健康、快乐、有能力的孩子。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4-18
- 行业 其它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8-2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2-28
- 行业 商业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