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况已经在Q群里都说了哦,这里就不多说了
很多家长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缺少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会忧虑。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这份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父母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晦暗起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在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生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缺少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会忧虑。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这份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父母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晦暗起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在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生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别把小错当可爱,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还小,不懂事”这句话是大部分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潜台词就是“他们做错什么事都是可以原谅的!”
甚至还有些家长们觉得那些小错误还挺可爱,“看,孩子多天真啊!”却不知他们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
说谎,做错事不认错
情景再现:有一天,晨晨将洗漱台上的洗面奶被挤的到处都是,妈妈回来后发现顿时气火攻心,质问晨晨:“是不是你把妈妈的洗面奶弄得到处都是!”
晨晨被妈妈吓坏了,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是……是小熊(玩具),小熊说要我不要告诉妈妈!”
孩子刚说完这句话全家人就扑哧一下全笑了,于是事情不了了之!
情景分析:孩子撒谎,不管大小,一定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在最初的时候,孩子其实是不会故意撒谎的,但是如果一旦他发现即使撒谎爸爸妈妈也不会生气,有时候他们好像还很开心(类似本情景),那么他以后做错事也不会主动认错只会想着找借口逃避了!
本例中,在明显知道晨晨在撒谎时,妈妈应该继续追问“真的是小熊吗?如果小熊发现有人冤枉他,他会不高兴的然后再也不和冤枉他的人玩了”,等孩子改口以后,再告诉他说谎是不好的行为!
打断别人讲话
情景再现:妈妈正在和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打电话,晨晨兴致勃勃地跑过去拉着妈妈:“妈妈,妈妈,你快来看我堆的城堡!这个是国王……哎呀,妈妈,你听我说嘛!”
因为不忍心让孩子失望,妈妈只得跟朋友道歉然后挂断电话陪孩子!
情景分析:即使是孩子,也没有随便打断别人讲话的权利!家长们在被孩子打断讲话时一般不会生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就等于让孩子觉得——我的需求是应该首先被满足的,从而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还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晨晨:“妈妈在跟阿姨讲话,你可不可以先等等?”
忙完之后再通过孩子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随意打断别人会让人不高兴,这样他以后才能成为一个体贴受欢迎的人!
假装没听见讲话
情景再现:妈妈快做好饭菜的时候,对正在客厅看电视的晨晨说:“晨晨,去书房叫爸爸吃饭吧!”
晨晨扭头看一下妈妈,没回应继续看电视,这样持续了几次,妈妈无奈只好自己去叫老公吃饭了!
情景分析:这样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小时候就开始纵容的话,长大以后无疑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都会碰壁!而最好的纠正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身体会一次,比如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特别是在提要求时),父母可以假装没听见,等孩子感受到被伤害了,再将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里学会尊重别人!
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甚至打人
情景再现:小区游乐场,晨晨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也想玩,奶奶告诉他人太多了就不去了,于是晨晨一边哭一边捶奶奶:“我要去,我要去,奶奶不让我去是大坏蛋!”
奶奶为了哄他给他一个小玩具,他看都没看就直接仍在了地上……
情景分析:很明显,这样的孩子是平时大人娇惯了的!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大人,比如为了让孩子不再哭闹就拿着孩子的手假装轻轻地打人或是玩具,边打边说:“打死你,谁要你欺负我家宝宝的!”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形成习惯用暴力的手段来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你愿意看到的结果!该怎么做?很简单!首先明确严厉的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温和的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
乱拿别人的东西
情景再现:妈妈带晨晨去还不到一岁的表弟家做客,一到那晨晨就被弟弟的玩具吸引了,于是这里翻翻,那里玩玩,当弟弟也过来拿玩具时,晨晨开始大哭起来“不许弟弟拿!不许弟弟拿……”临走时,还抱着一个玩具不松手,哭着闹着要带走,直到阿姨开口说“没事没事,送给你了”才停歇!
情景分析:孩子小,物权意识并不是很明确,正因为这样父母的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平时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告诉孩子“你的”“我的”“他的”是不一样的!
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要是孩子没明白这些,只会成为自私让人避之不及的人!
最后,还是强调一句:别再把孩子的小错当可爱了!这样做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还小,不懂事”这句话是大部分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潜台词就是“他们做错什么事都是可以原谅的!”
甚至还有些家长们觉得那些小错误还挺可爱,“看,孩子多天真啊!”却不知他们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
说谎,做错事不认错
情景再现:有一天,晨晨将洗漱台上的洗面奶被挤的到处都是,妈妈回来后发现顿时气火攻心,质问晨晨:“是不是你把妈妈的洗面奶弄得到处都是!”
晨晨被妈妈吓坏了,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是……是小熊(玩具),小熊说要我不要告诉妈妈!”
孩子刚说完这句话全家人就扑哧一下全笑了,于是事情不了了之!
情景分析:孩子撒谎,不管大小,一定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在最初的时候,孩子其实是不会故意撒谎的,但是如果一旦他发现即使撒谎爸爸妈妈也不会生气,有时候他们好像还很开心(类似本情景),那么他以后做错事也不会主动认错只会想着找借口逃避了!
本例中,在明显知道晨晨在撒谎时,妈妈应该继续追问“真的是小熊吗?如果小熊发现有人冤枉他,他会不高兴的然后再也不和冤枉他的人玩了”,等孩子改口以后,再告诉他说谎是不好的行为!
打断别人讲话
情景再现:妈妈正在和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打电话,晨晨兴致勃勃地跑过去拉着妈妈:“妈妈,妈妈,你快来看我堆的城堡!这个是国王……哎呀,妈妈,你听我说嘛!”
因为不忍心让孩子失望,妈妈只得跟朋友道歉然后挂断电话陪孩子!
情景分析:即使是孩子,也没有随便打断别人讲话的权利!家长们在被孩子打断讲话时一般不会生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就等于让孩子觉得——我的需求是应该首先被满足的,从而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还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晨晨:“妈妈在跟阿姨讲话,你可不可以先等等?”
忙完之后再通过孩子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随意打断别人会让人不高兴,这样他以后才能成为一个体贴受欢迎的人!
假装没听见讲话
情景再现:妈妈快做好饭菜的时候,对正在客厅看电视的晨晨说:“晨晨,去书房叫爸爸吃饭吧!”
晨晨扭头看一下妈妈,没回应继续看电视,这样持续了几次,妈妈无奈只好自己去叫老公吃饭了!
情景分析:这样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小时候就开始纵容的话,长大以后无疑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都会碰壁!而最好的纠正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身体会一次,比如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特别是在提要求时),父母可以假装没听见,等孩子感受到被伤害了,再将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里学会尊重别人!
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甚至打人
情景再现:小区游乐场,晨晨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也想玩,奶奶告诉他人太多了就不去了,于是晨晨一边哭一边捶奶奶:“我要去,我要去,奶奶不让我去是大坏蛋!”
奶奶为了哄他给他一个小玩具,他看都没看就直接仍在了地上……
情景分析:很明显,这样的孩子是平时大人娇惯了的!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大人,比如为了让孩子不再哭闹就拿着孩子的手假装轻轻地打人或是玩具,边打边说:“打死你,谁要你欺负我家宝宝的!”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形成习惯用暴力的手段来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你愿意看到的结果!该怎么做?很简单!首先明确严厉的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温和的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
乱拿别人的东西
情景再现:妈妈带晨晨去还不到一岁的表弟家做客,一到那晨晨就被弟弟的玩具吸引了,于是这里翻翻,那里玩玩,当弟弟也过来拿玩具时,晨晨开始大哭起来“不许弟弟拿!不许弟弟拿……”临走时,还抱着一个玩具不松手,哭着闹着要带走,直到阿姨开口说“没事没事,送给你了”才停歇!
情景分析:孩子小,物权意识并不是很明确,正因为这样父母的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平时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告诉孩子“你的”“我的”“他的”是不一样的!
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要是孩子没明白这些,只会成为自私让人避之不及的人!
最后,还是强调一句:别再把孩子的小错当可爱了!这样做只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