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吐槽,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稀里糊涂”。充电计费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按照时间收费、有的实行计量退费,而部分运营企业仅公示粗略标准,让人直呼“看不懂”
私接电线、一口价 安全存隐患
“我们小区交付超过20年了,大家都是在车库安装充电插座,根据自家电表计费。”家住学府路上的王先生表示,小区入住率不高,此类充电方式足够满足日常出行所需,计费方式也很透明,“但封闭的空间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这不可否认。”
小米山路一小区也存在同样的困扰,现场不仅有电线杂乱、线路老化等现象,个别充电插口还出现了燃烧后的毁损情况。正在给车充电的胡女士称,如果有充电需求,管理员会收取每月50元的固定费用,但安全问题仅靠一人巡逻,“相比提供的设备和服务,收费还是偏高。”
费用不透明、不分离 充电计费“猫腻多”
位于润州区黄山东路的某回迁小区建于2016年,相隔数十米就有一处充电桩,但因品牌不一,计费方式也有所出入。除“闪开·来电”明确标明电费和服务费,“优立电”“优卡充”均按照阶梯功率计费规则,且在700到800瓦的功率区间,价格相差0.4元/小时。对此,物业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具体的计费规则,“当业主出现订单纠纷时我们会调解,但设备的具体收费和维护工作,还是以充电桩运营商为主。”
老山路上的一家大规模小区在近两年安装了充电桩,品牌统一为“徐柴动力”,但在扫码充电时会出现“该小程序近期产生较多交易投诉”的提示语,且充电页面无计价规则。“我的车是1200瓦,充满电要517分钟,支付0.98元,算下来是0.11元/小时,但如果只充1个小时要支付0.18元,无法确定具体标准。”业主张女士称。
“安装充电器主要是为了给业主提供便利,但充电桩安装和维护也需要成本。”润州区中山北路上的某高档小区为业主提供充值刷卡的服务,物业工作人员告诉小编,一般功率的电行自行车,1元钱可充5小时左右,但具体的计费方式并未张贴公布,且存在计费模糊、价费不分离的情况。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要求充电费用实行价费分离,严格明码标价。物业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签订运营合作协议时应与业主充分沟通,合理确定充电服务费标准。但在小编走访中,受访业主均表示无知情权和协商权。此外,小区物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管,物业与业主的黏性不足和对第三方的监督力度不够成了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