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镇江分行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鹏龙鸿蒙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百姓话题 » 上海通报维态美蛋白酶“铅含量超标”!这次涉及....我们本地企业了,人已被抓
    百姓话题  >  [焦点话题] 上海通报维态美蛋白酶“铅含量超标”!这次涉及....我们本地企业了,人已被抓     
    查看: 256  回复: 2
    [焦点话题] 上海通报维态美蛋白酶“铅含量超标”!这次涉及....我们本地企业了,人已被抓      查看: 256  回复: 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9-6-16
    •  
    上海通报维态美蛋白酶“铅含量超标”!这次涉及....我们本地企业了,人已被抓


    本文转自【上海市场监管】;
    情况通报
    针对近期网民实名举报维态美(上海)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维态美公司)代理销售的维态美蛋白酶“铅含量超标”问题,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闵行区人民政府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全面彻查涉事企业和相关产品。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维态美公司经销的“维态美蛋白酶复配食品添加剂”(以下称蛋白酶)从澳大利亚进口,进口时未配备滴管。维态美公司从丹阳市云阳镇恩承玻璃加工厂(以下称恩承玻璃加工厂)采购玻璃或塑料滴管,与蛋白酶组合包装后进行销售。
    现场检查、多轮抽检和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蛋白酶产品本身、配备的塑料滴管均未检出铅,但配备的玻璃滴管刻度油墨层含铅。在使用过程中,玻璃滴管油墨层的铅迁移导致蛋白酶铅含量超标。维态美公司经销的“维态美综合酶复配食品添加剂”配备的玻璃滴管也存在上述问题。此外,恩承玻璃加工厂存在未按要求供应食品用玻璃滴管的问题。
    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维态美公司涉嫌违法行为开展立案调查,并封存、下架相关问题产品。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已对维态美公司涉嫌犯罪行为立案侦查并对维态美公司和恩承玻璃加工厂涉案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目前,维态美公司已发布公告,对涉事批次产品进行召回。请广大消费者通过企业的官方微信号“维态美”关注召回渠道和召回信息。
    联合调查组将继续深入调查,依法严惩重处违法行为,及时公布调查处置情况,并督促企业承担应尽的法律责任,依法做好赔付及善后工作。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
    联合调查组
    2025年7月17日

    [ 本帖最后由 理上网来 于 2025-7-21 23:33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9-6-16
    •  

    详细的发现情况请阅读参考——【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9-6-16
    •  

    璃滴管油墨层中的铅,是否真的能“迁移”到玻璃滴管内壁、再污染到里面的蛋白酶液体?原理是什么?

    答案是:可以迁移,尤其在存在液体、酸性/碱性环境以及接触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这种迁移现象并非“穿透玻璃”的魔法,而是玻璃表面与油墨层接触部分的“污染”+铅离子的扩散和溶出现象。

    原理解析如下:
    1. 玻璃不是完全惰性的“密封体”
    玻璃尤其是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并非像金属或塑料那样密不透风,它表面存在微孔隙结构,可能发生化学浸润或离子交换。

    2. 铅来自滴管刻度油墨中的铅化合物
    传统印刷油墨、尤其是玻璃上的烘烤油墨,为了耐高温与附着力,会加入铅铬黄、铅白、铅红等铅盐类颜料,这些铅化合物在加热过程中会部分与玻璃表面“烧结”在一起。

    但即使这样,表层铅并未完全“密封”,而是在长期接触酸/液体时,可发生离子迁移或渗出。

    3. 铅的迁移路径
    油墨中的铅化合物 → 玻璃表面微层 → 内壁或内液体 → 与液体(如蛋白酶溶液)接触后溶解部分铅离子 → 检出铅超标

    4. 环境因素影响迁移速度
    温度:越高,扩散快;

    时间:长时间放置,迁移明显;

    液体性质:蛋白酶可能带一定酸性或蛋白水解活性,加速铅离子的溶出;

    清洗不充分或制造过程瑕疵,也会加剧铅污染。

    类似案例与研究支持
    欧洲、美国、日本等食品安全标准都对玻璃容器中印刷物迁移铅有明确限制;

    美国FDA曾通报过“印刷图案中的铅迁移至儿童饮用杯”的案例;

    食品接触材料(如陶瓷、玻璃)的重金属迁移测试是国际常规检测项目,尤其要在模拟酸性液体环境中测试溶出量。

    总结结论:
    不是铅“穿透”玻璃,而是油墨铅与玻璃表面结合不牢,经过液体浸润后发生溶出和扩散;

    蛋白酶本身不含铅,但由于长期接触配备的玻璃滴管内部,导致铅迁移至液体中;

    这是一个复合包装导致交叉污染的典型案例,已引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视。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57835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