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武汉蔡甸一处种藕基地,天刚蒙蒙亮,挖藕师傅高建民已经踏入了齐腰深的冰水泥潭中,他持续弯着腰,脸几乎贴近水面,一手操控水枪,一手在泥中仔细摸索。
两三分钟后,他小心翼翼从泥中抽出一根莲藕,顺势甩到身后,让其浮在水面上。一节完整的莲藕,少则一米,多则两三米,像一条白胖的“泥龙”浮出水面。

高建民清晨下塘挖藕。图/九派新闻 余兆晨
高建民告诉九派新闻,他返乡后开始以挖藕为生,这片藕塘就在自家门口。现在,他每天可以挖藕上千斤,预计需要8小时,单日收入超千元。
总经理高自力告诉九派新闻,基地共种植了170亩藕塘,品种是“香粉王”,可实现亩产两千斤,年产30余万斤。他们每年收获期需要招募大量的挖藕师傅,许多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师傅自带工具来打藕。
“我们的挖藕工平均每天收入上千元,约一元一斤。有的一天能打1500斤,遇到难度大的塘口,也有600斤。”他说,工人挖藕很辛苦,但也劳有所得。他们通常每年打藕半年时间,收入能达到10万至20万元。

一根完整的莲藕少则一米余长。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1】泥潭中的8小时,“挖”出千元日薪
汉津莲源种藕基地总经理高自力介绍,挖藕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技术和经验。新手往往找不到藕的位置,或用力过猛直接铲断藕身。有经验的挖藕人能通过荷梗的倾斜角度、水纹变化,判断莲藕走向。他们用脚在淤泥中试探,或用手顺着荷梗向下摸索,一抓一个准。
目前,大部分基地已经开始采用机器协助挖藕,效率更高。一旦确定位置,挖藕师傅便将高压水枪的喷头对准莲藕周围的淤泥,利用强劲的水流冲开泥土后,再将莲藕拔出,省时省力。

高建民正在挖藕,脸几乎贴近水面。图/九派新闻 余兆晨
“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是个精细活,做起来很辛苦。”高自力坦言,“我们按斤计酬,就是为了让工人多劳多得,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他们,农业工作很难开展。”
他称,基地种植的是“莲花湖2号”,又称“香粉王”,每年8月开始成熟,收藕期一般在9月至次年2月。冬天气温低至个位数,打藕工人每天清晨就要下塘,连续在冰冷的泥水中作业8小时,即便穿着防水服,寒意仍会从脚底渗入全身。
“我以前在广州打工,但岁数快60了,不好找活。现在回来挖藕,是辛苦活,但钱挣得实在。”高建民说,如今,他单日能挖出上千斤莲藕,约需要6-8小时,日收入能突破千元。
像他这样的挖藕工,基地每年收获季都要通过网络或行业介绍招募数十人,有的来自武汉、周边县市甚至安徽省,他们自带水泵、浮板等工具来到蔡甸挖藕,按斤计酬,平均一元一斤。如果距离远,可以提供食宿。“一般是有经验的优先,身体素质要好。”高自力表示。
他告诉九派新闻,基地根据订单情况安排集中采收,但并非每天都需要工人挖藕。但当地莲藕产业的发展,为很多挖藕人提供了一种“稳定性”。每年一到莲藕采收季,蔡甸全区10万多亩藕塘集中开工,对挖藕师傅的需求量大增。为此,工人们半年的挖藕收入可达10万至20万元,比较可观。

挖藕师傅在藕塘工作。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2】优质粉藕品种受欢迎,计划扩产,10斤种藕能种出100斤成品藕
九派新闻了解到,“香粉王”是蔡甸近年重点推广的优质莲藕品种,由本地农技团队联合科研院所培育,兼具“粉糯”与“高产”两大优势。其蛋白质含量高、糖度低,特别适合煨汤,素有“粉藕之王”美誉。生食则清甜爽脆,适合凉拌或炒制。
高自力表示,与普通莲藕不同,这里的“香粉王”并不急于将所有成品上市销售。基地准备将部分莲藕留作“种藕”,用于来年扩大规模,未来计划种植超1000余亩。“10斤种藕就能产出百斤成品藕,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我们利润的来源。”

莲藕加工基地里,清洗完成的莲藕。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这是80%的武汉人都爱吃的粉藕,淀粉含量很高,煨出来的汤很浓,有淡淡的藕香味。”他说,目前基地年产30余万斤,但仅将部分产量作为食用藕对外售卖,可销往全国各地,价格在10-20元/斤,且以客户预订为主。
得益于蔡甸千年种藕的青泥土壤、优质水源和气候条件,这里的莲藕品质稳定,市场认可度高。目前,销售渠道已打通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将新鲜莲藕、真空包装藕段、藕粉等产品发往全国,尤其在江浙沪、北京等地深受欢迎。

真空包装好的蔡甸莲藕。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蔡文杰介绍,蔡甸区全区莲藕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年产量15万吨,年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从事莲藕产业的市场主体发展到27家,带动近万农户稳定增收,已成为蔡甸区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他表示,下一步,计划大力实施莲藕产业原产地保护、标准化种植、品牌塑优提升等“十大行动”,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加快形成百亿级莲藕产业集群,让“一根藕”真正成为带动老百姓的“富民链”。
九派新闻 曾怡婷 余兆晨 通讯员 李江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