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持续十三年的家暴噩梦!
杭帮侠律师深度解析法律焦点
案件背后,是一段长达十三年的血泪史。据了解,自2009年结婚以来,杨女士长期遭受家暴,甚至在怀孕期间也未能幸免。

2022年3月19日凌晨,这场家庭暴力达到了顶点,周某某酒后三次掐扼妻子颈部,致其颈内动脉损伤、急性脑梗死,最终落下“重伤二级、五级伤残”的终身残疾,从此与轮椅为伴。


针对此案涉及的核心法律问题,杭州交通91.8《杭帮侠》栏目特邀律师范语嫣在视频直播中进行了专业解读,为公众厘清了多个法律疑点。
罪名认定: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本案中,检察机关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是基于对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审慎判断。”范语嫣律师详细解释说:“虽然周某某实施了掐脖子这类危险行为,并伴有‘弄死你’的言语威胁,但其‘三次主动放手’的行为细节,成为判断其主观意图的关键。”
范律师进一步分析:“从刑法理论看,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主观故意,而故意伤害罪是以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周某某反复实施暴力又主动停止的行为模式,更符合通过暴力进行威吓、控制的心理特征,其目的在于造成被害人恐惧和服从,而非坚决追求死亡结果。”
量刑标准:重伤致残的严厉惩处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量刑问题,范语嫣律师给出了专业分析:“根据《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重伤二级’的鉴定结论叠加‘五级伤残’的严重后果,已经符合‘造成严重残疾’的法定情形。”范律师强调,“更重要的是,周某某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持续实施家暴,表明其主观恶性较深,人身危险性较大,这些都将成为量刑时从重处罚的考量因素。”
证据认定:家暴案件的特殊规则
范语嫣律师还特别介绍了家暴案件证据认定的特殊规则:“在反家暴司法实践中,适用‘举证责任缓和’原则。受害人能够提供报警记录、伤情照片、医疗记录等初步证据的,举证责任便可适当转移。这意味着,受害人不需要像普通刑事案件那样承担完全的举证责任。”
范律师补充:“本案中,杨女士若能提供反映长期家暴的微信聊天记录、伤情照片、医疗诊断证明等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法院将会依法认定家暴事实的存在。”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
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案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反家暴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范律师介绍,受害人可在离婚诉讼或刑事案件审理期间,单独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将在受理后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必须在24小时内作出。
此外,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特别注重全面审查暴力行为。不仅针对本次公诉的犯罪事实,还要审查长期的家暴史,并将其作为量刑情节予以综合考虑。对于手段残忍、屡教不改、后果严重的家暴犯罪,司法机关坚持依法从严惩处的立场。
范律师呼吁,面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应当勇于打破沉默,第一时间报警、验伤、固定证据,并善用“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一法律武器。同时,妇联、民政、司法等多部门形成的联动保护机制,正在为家暴受害者构筑起全方位的救助网络。
来源:杭州交通918原创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