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因忘带钥匙联系开锁师傅,双方约定上门开锁费用50元。师傅到场后仅用几分钟便顺利开锁,大姨却突然变卦,称“开这么快肯定不安全”,坚持只愿支付20元。双方争执不下时,大姨竟反咬一口,声称师傅开锁操作不当导致门锁损坏,要求赔偿500元,还拒绝支付原定费用。开锁师傅无奈报警,民警到场后调取监控确认师傅操作规范,最终大姨支付了约定的50元。
根据《民法典》第579条,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开锁服务属于口头合同,双方约定50元费用即具有法律效力,大姨单方面砍价至20元已构成违约。更严重的是,其以“技术差”“损坏门锁”为由索要500元赔偿,若无证据证明师傅存在过错,可能涉嫌敲诈勒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轻则面临拘留罚款,重则触犯《刑法》第274条。法律专家指出,消费者维权需基于事实,恶意压价或讹诈不仅违背诚信,更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网友热议
“开锁师傅技术好还挨讹,太冤了!”
“说好的50块,砍价还讹钱,没诚信!”
“支持师傅维权,不能惯这种毛病”
数据显示,类似“坐地砍价”“恶意索赔”的消费纠纷在服务行业中占比超10%,其中开锁、维修等领域尤为高发。警方提醒,市民接受服务时应提前明确价格,双方达成一致后保留凭证,遇到无理取闹者及时报警。
这起事件为“契约精神”上了一课。当口头约定遇上恶意压价,法律该如何守护公平交易?您遇到过类似“砍价讹诈”吗?欢迎留言讨论。
[ 本帖最后由 嘿嚜 于 2025-8-12 19:0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