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是这双重的打击,才让他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所以说,如果只是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0%,那可能可以归因于努力;
但若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率都只有50%,那原因无疑只能在其他方面了。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所处的时代。
在泡沫破灭时期,经济紧缩,整个社会供大于求,无数企业产能过剩,或缩减产能(人员),或直接倒闭。
缩减产能就不会招人,企业不招人了,大学生又谈何就业?
另外还有三个点则加剧这个趋势:
一是企业缩减研发;
二是即使找人也偏向于招有工作经验者(节省培养费用);
三是国家层面也倾向于优先保障在职员工(都背着房贷,把他们搞失业了银行都得崩!)。
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差不多一半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02/
他们给出了三个方案:一是乡村大基建。当时还处于泡沫破灭的初期,经济虽然下行了,但政府手里还有钱。没有岗位那咱就创造岗位。政府大手一挥,到二线、乡村去搞大基建去,毕竟“要致富,先修路”,基建搞好了,经济才能好嘛。于是大量大学生离开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都市,来到乡村基建项目中。二是乡村旅游振兴。在持续的就业率压力下,日本政府在大基建的两年后进一步立法促进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一波民间资本在乡村建度假村等休闲设施。接下来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进一步刺激乡村投资热情,整个社会热炒滑雪运动与冬日度假村概念。一时间,全日本建设无数滑雪场、度假村项目,进而产生大量岗位需求,带动海量人口返乡就业。三是硕博扩招。经济是有周期性的,既然当下不好就业,那咱就继续读硕读博,避开当前经济下行期,到时候毕业了,就业环境就好转了也说不定。这是无数个人的想法。政府呢则希望复制80年代日本依托汽车、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的经济腾飞,推出“科学立国”战略,大肆扩招硕士博士生。就比如1996年提出的“一万博士后计划”,意思是在2000年实现培养10000名博士后的目标。该计划最终在1999年提前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创造就业+延缓就业三板斧下去,效果如何呢?03/答案是基本没效果。不管是乡村基建、人造景区,还是硕博扩招,说到底都是赌日本未来的国运。经济再次腾飞了,一切都好说;若经济始终没有起色,那以上的所有措施,从结果来看无疑是饮鸩止渴。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历史的走向是后者。搞基建、造景区都是要花钱的,这些钱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财政或民间资本,更多则是产生自银行贷款。只要是贷款,都是要还的。在经济上行期,很多房地产企业可以搞以贷养贷,收了预售款不去盖房子却拿去拍新的地皮,原因就在于后面产生的利润可以覆盖前面贷款的支出。但要是万一后面的利润没了呢?我们知道,日本这一波经济下行持续了至少20年。后来政府财政持续收紧还不起基建贷款,民间景区建好了却没有游客。结果就是不管是基建,还是人造景区都无法持续,一方面前面投进去的钱打了水漂,另一方面则是前面创造的就业岗位最终都会消失。而这批“返乡就业”者最终仍旧回到了城市,又与应届毕业生们一起继续抢占原本就稀缺的就业岗位。硕博扩招培养了大量的博士,等他们重新回到就业市场时却发现根本就没有足够多的研发岗位。前面我们说过,企业自身都过得不好的时候是倾向于缩减研究经费和岗位的。而且【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的事情,所以没有企业是好过的。结果就是最终的博士的就业率甚至低于本科生,连50%都达不到,这种现象被他们成为“博士远离”。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生,接下来只有几种选择:1)科研机构。但随着“科学立国”战略的失败,2002年开始政府减少科研经费的支出,各大科研机构开始实施人员降本增效,科研机构就业率骤降;2)高校编制。与前一点一样,随着经费的减少,各大学也开始了自负盈亏之路,结果就是教师岗位缩编,取而代之的是临时教师岗位,与劳务派遣类似,很难转正;3)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员工薪水只有正式员工的一半,且缺乏保障。但即使他们愿意,还得面临与本科生,甚至高中生竞争同一岗位的窘境,最终拿着相同的薪水。而更坏的消息是,面对高中生和博士,企业也可能更偏向于招收拥有实际经验、能够快速投入工作并创造价值的前者,而不是高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博士生。而以上这一切,最终指向了一个后果。04/学历贬值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东亚社会普遍崇尚学历,这一点受中国影响至深的日本也不例外。但仅仅10年间,日本就出现了学历贬值现象,高学历不再成为受人追捧的对象,无数年轻人和家庭也不再将大学教育当成是未来选择的必选项。
在学历大幅度贬值以后,社会开始不再相信学历的价值。
2024年全日本甚至仅有45万人参加高考,创下近30年历史最低值,高中生愿意参加高考的比例已不足50%,其就业市场更是呈现低学历化。
原因很简单,成本-收益不匹配。日本大学市场化改革后学费飙升,日本厚生劳动省曾统计过,成为一个国立大学毕业生的众生总花费大约是5000万日元,私立大学则是8000万日元。而一个派遣员工终其一生的总工资也不过1.3亿日元。两相对比之下,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根本不对等,与其不顾一切鸡娃上大学,不如接受只做最基本的教育,干最普通工作的命运算了。当然,还有很多人选择不生,倒也少了很多烦恼。最后提一句,我上面是在说“教育无用论”吗?不是,教育肯定是有用的,高学历者的收入平均也肯定是高于低学历者的,就更不说最大值了。问题其实还是在于就业。即使是在“失落的20年”里,日本头部企业的工资也还是非常可观的,可是,什么人才能进这些头部企业呢?头部大学的头部毕业生,或者一些“二代”们。后者就不说了,父母要么从政,要么从商,有的是资源;前者就不要资源了么?怎么可能,没有足够的教育投入,怎么可能成为头部。教育是有用的。但日本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工作岗位出现“代际传承”现象,几乎被既得利益阶层所垄断。于是愤怒的社会将这帮人称为“上级国民”,而将自己称作是没有权利的“下级国民”。毕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
[ 本帖最后由 老法海 于 2025-10-30 07: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