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看点
1、被银行拒贷是因为哪些原因?
2、我们征信和资质的哪些要素直接影响贷款审批?
3、银行如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银行贷款给你,跟你借钱给朋友是一个逻辑。
先看对方靠不靠谱,决定借不借,
再看对方能力强弱,决定借多少。
90%的朋友,被银行拒贷,就是因为征信太花了。
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一般被拒贷都是因为哪些原因??
接下来给大家讲点干货,看明白了,大家就知道银行贷款的逻辑了。
资质分析还款能力的硬性指标
好资质=好单位/公积金基数高、名下有房、学历高。
①、收入稳定
像国企员工、事业单位、公务员这类优质客户群体,收入很稳定且较高,贷款通过率以及审批额度也越高。
②、职业属性
和企业白名单一样,银行也有自己的职业白名单,比如针对律师、教师、医生这类职业,往往银行都比较喜欢的,违约风险低。
③、资产负债比
名下房产、存款、理财这些资产可以增加信用评分,负债率(比如信用卡已用额度,其他贷款)如果超过了50%,银行就有可能拒贷。
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率”判断借款人是否负债过高。
银行最关注的是你的还款能力:
①、收入高吗:收入越高,银行越安心;
②、工作稳定吗:医生、公务员、老师这种稳定工作,银行就更喜欢了。
③、欠债多吗:你如果已经欠了很多钱,比如信用卡刷爆,网贷十几笔,银行就不敢当接盘侠了。
征信分析
核实过往还款记录
银行根据征信报告来评估客户的还款意愿。重点关注以下几项:
①、信用历史
曾经有没有逾期过(这里有个连三累六的说法:即两年内连续三个月逾期或者累计六次逾期就直接拒贷了);
②、未结清贷款
尤其是多笔网贷,银行会认定为这是“以贷养贷”;
③、查询记录
短期频繁有“贷款审批”以及“信用卡审批”查询(比如1个月超3次),银行就会觉得你资金很紧张,贷款被拒概率就高很多。
④、负债结构和类型
信用卡分期、网贷记录(即便还清了)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影响评分。银行更喜欢客户从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记录,如果有担保贷款记录,银行也会认为风险系数较高。
银行会看你之前借的钱是否已经还了:
①、历史有无逾期;
如果你之前借款一直没有及时还款,银行就会觉得你可能习惯性逾期,不借给你;
②、最近借了多少钱;
如果你最近到处借钱,银行就会觉得你这多头借贷了,风险高,还是不愿意借给你;
③、名下有没网贷;
如果你借了好几笔甚至十几二十笔网贷(比如借呗、花呗、安逸花、京东金条等),那你大概就是以贷养贷了,银行还是觉得你风险高。
风险定价
利息和额度的“动态博弈”
①、利率差异化
资质和征信双优的客户大概率可以获得“最低利息”,资质一般的客户利息会上浮,以覆盖可能存在的风险。
另外,对于高风险客户各银行基本上直接拒贷了。不可能为那点利息把搭上本金。
②、额度控制
额度大致是月收入10-20倍(比如月入1万,额度10-20万),但是会根据征信的负债情况动态调整。
如果客户有房/车,但是收入低。可以通过“信用+资产”共同授信(比如公积金贷、社保贷)。
银行根据你的情况来权衡额度和利息:
①、利息高低;
你靠谱的话,银行可以给你做低利息的产品,但是你如果风险比较高,综合情况不太好,要么就利息高的,甚至做不了;
②、额度多少;
你如果收入高而且信用也好,银行可以多借点给你,相反如果收入低,信用也不怎么样,那银行就少借点,或者干脆不借。
银行利润
银行如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银行最终目的是赚钱,同时要规避风险。
银行会通过大数据模型(比如内部评分卡、FICO评分)来预测违约概率,要求贷款利息的收入能覆盖潜在损失。
比如:客户A违约概率2%,单笔贷款利率需要覆盖“2%*贷款本金”这一可能损失。
对于白名单或者优质单位客户,都是自动化审批的,不需要人工干预。
但是如果是非标客户(非白名单企业员工),风险比较高的话,可能就直接拒贷了。
银行担心你不还钱:
银行会通过各种大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你收入、工作、征信)来预估你会不会逾期。
隐形规则
合规与监管的“紧箍咒”
金融监管一般会要求银行必须符合“贷款集中度”、“反洗钱”等监管要求。
比如对于同一个借款人,能给到的总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额的10%。
贷款资金不允许流入房地产市场、股票/期货市场等禁入领域(通过资金流向监控)。
银行也担心监管罚款的:
银行不能随随便便把钱借出去的,万一这笔钱拿去炒房、炒股、肯定要被罚款的。
说到这里,也做个总结吧。
银行信用贷款的实质: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过滤出“有能力且有意愿还钱”的人,并且通过利率和额度设计,确保收益大于风险。
所以,如果你想顺利贷到款,就必须:
①、确保有还款能力,多赚钱;
②、别乱借钱,尤其别乱点网贷,信用记录保持良好;
③、别欠太多钱,银行会担心你还款能力不足。
做好以上几点,银行就会觉得你很靠谱了,就愿意把钱借给你了。
[ 本帖最后由 美丽的山水 于 2025-10-20 16:5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