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粉丝向我倾诉:在某房产中介门店工作四年后,因与店长矛盾欲离职转会,却遭店长以“未签字同意”扣留工牌,并索要数万元转会费作为“客户资源损失费”。
这并非孤例。近期多地频发类似纠纷:店长借“合伙人协议”名义拒绝承认劳动关系、以“客户资源”为由设置离职壁垒,甚至出现经纪人因社保缺失导致就医无法报销、晚年无养老金的极端困境。而中介公司惯用的无底薪+高提成(70%-90%)薪酬结构叠加社保成本,已成为压垮中小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严峻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8月1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规定:
- 任何形式的‘放弃社保’约定无效,用人单位需依法补缴并承担经济赔偿;
- 自2025年9月1日起,劳动者以“未缴社保”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支付N+1经济补偿金(工作满1年补偿1个月工资),并赔偿因未缴社保导致的实际损失(如工伤医疗费、生育津贴等) 。
此司法解释如同高悬的利剑,彻底堵死了中介行业长期规避社保的侥幸通道——即便签署所谓“合伙人协议”,只要存在考勤管理、业务指令、报酬发放等实质劳动关系特征,法院仍会认定雇佣关系成立,企业补缴罚款+赔偿+滞纳金的成本远超合规经营。
二、社保缺失的双重代价:员工之殇与企业之痛
中介行业70%以上公司无底薪无社保的现象,实为长期畸形竞争下的饮鸩止渴 。这种模式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埋下多重隐患:
(一)员工权益被系统性剥夺
- 晚年风险暴露:无养老保险积累,经纪人退休后可能陷入“老无所依”的经济困境;
- 突发危机无助:长期奔波带看的经纪人易受伤或患病,但无医疗保险意味着高额自费医疗费(如骨折手术自费超5万元);
- 失业保障缺失:行业周期性波动(如市场下行期裁员)时,无失业保险金支撑过渡期生活;
- 生育权益受损:女性经纪人无法报销产检、分娩费用,产假期间无生育津贴补偿收入。
更令人痛心的是,用人单位的逃避责任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年轻经纪人因缺乏保障更易流失到新媒体等低社保赛道,而大龄从业者因无退路被迫接受压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
(二)企业面临毁灭性风险
1. 法律责任升级:
- 补缴+罚款+赔偿:劳动监察部门责令补缴社保本金(单位+个人部分),并处以应缴金额1-3倍罚款;若员工仲裁胜诉,企业需额外支付N+1补偿金、诉讼费及律师费。例如,欠缴1名员工社保4年,综合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元(含滞纳金每日0.05%) 。
- 刑事责任风险:恶意长期拒缴且金额巨大者,可能触犯《刑法》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面临有期徒刑及罚金 。
2. 经营危机显性化:
- 成本激增倒逼关店:传统“0底薪+90%提成”模式下,社保费用占工资基数的30%-40%(如月薪1万元需企业额外承担3000-4000元)。当行业毛利普遍低于15%时,叠加社保成本可能直接导致亏损。据调研,石家庄、深圳等地已出现因社保新政引发的“关店潮”,部分微利门店无力承担成本选择退出市场。
- 人才流失与招聘困境:优秀经纪人优先选择合规企业(如链家、贝壳全员参保),求职者背调社保记录已成常态,负面记录使门店陷入“招不到人”的绝境。
- 声誉与信任崩塌:社保纠纷经劳动仲裁公示或社交媒体曝光,门店被贴上“黑中介”标签,房东、开发商等合作方可能终止合作,客户流失率激增。
3. 监管高压常态化:
全民社保时代政策执行趋严,重庆、沾益区等地已开展房地产经纪机构专项检查,要求规范劳动合同与社保备案。未合规企业将列入劳动保障失信黑名单,在政府采购、行业准入等方面受限,日常经营频遭稽查干扰 。
三、社保困局根源:行业特性与粗放模式的碰撞
中介行业的社保顽疾,本质是劳动密集型低毛利业态与高人力成本刚性支出的结构性矛盾:
1. 薪酬内卷无底线:为争夺人才,薪酬提成比例从早期30%一路卷至70%-90%,企业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当提成超60%时,叠加社保成本将使多数门店陷入亏损红线——这正是行业流传的“提成超60%缴社保困难”生存法则 。
2. 用工关系模糊化:大量门店以“合伙人协议”掩盖实质雇佣关系,通过考勤、KPI考核、资源管控实现劳动管理,却拒绝承担社保义务。但最高法明确:合同名称不决定法律关系,“合作协议”若含劳动管理条款仍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
3. 行业护城河缺失:经纪人易积累客户资源后自立门户,导致企业不愿对员工长期投资(如培训、社保),形成“只用人不养人”的短视循环。
四、破局路径:合规重构与模式创新的平衡术
面对社保新政与行业洗牌,中介门店需在成本管控与长期发展间寻求平衡点:
(一)薪酬结构与成本分摊的精细化设计
- 重构薪酬模型:推行“有责底薪+阶梯提成”制(如底薪覆盖社保成本,提成随业绩递增)。参考链家等头部企业经验:新人提供8000元无责底薪保护期(一线城市),1年后调整为有责底薪+高提成,既保障基础社保缴纳,又维持激励性。
- 动态成本对冲机制:当提成比例高于60%时,可设计业绩挂钩社保分摊规则:
- 有业绩时按比例从提成中扣除企业代缴部分;
- 无业绩期企业“借薪”垫付社保,待经纪人开单后抵扣,避免“负工资”矛盾。此举需配套透明化薪酬说明,避免员工误解压榨。
(二)用工关系合规化与模式转型
1. 明确劳动关系性质:
- 若实质管理(考勤、任务分配)存在,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放弃任何侥幸心理。工伤保险尤其关键——经纪人频繁外出带看属高风险场景,工伤保障可规避高额赔偿纠纷。
- 纯合作模式需彻底切割劳动关系:协议中删除考勤、指令等条款,要求经纪人注册个体工商户或灵活就业参保,门店仅支付交易佣金,避免“名为合作实为雇佣”认定 。
2. 探索门店合伙人化路径:
将传统雇佣制升级为有限合伙企业模式:核心经纪人转为真实股东,投入资金并承担经营风险,共享分红权。门店仅提供场地、系统等资源,按交易额收取固定平台费(如2%-5%)。此举可规避社保义务,但需确保:
- 工商注册为合伙企业,协议明确股东权责退出机制;
- 避免对合伙人实施考勤、任务等劳动管理;
- 新员工采用“培训协议+短期劳动合同过渡”,3个月后评估转合伙资格。该模式在美发等服务行业已有成功实践,中介可借鉴合规设计,平衡成本与人才绑定。
3. 夫妻店模式的现实取舍:
部分小微门店选择回归“夫妻+亲属”自营模式(无外部员工),虽无社保成本压力,但面临规模天花板与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限。若吸纳外部经纪人,仍需合规处理劳动关系——否则劳动纠纷将吞噬微薄利润。
(三)拥抱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降本
- 争取地方补贴与税收优惠:关注人社部门对小微企业社保减免、稳岗返还等政策(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主动申请降低合规成本。
- 数字化工具提效对冲成本:通过线上获客系统(如VR看房、AI匹配)减少线下带看频次,提升单人能效;采用电子合同、考勤系统规范用工证据链,降低管理成本与纠纷风险 。
五、深度思辨:社保是行业洗牌的催化剂,更是进化的阶梯
“全员社保或许会成为压垮中小中介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行业焦虑背后,实则是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宣言:
-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部分依赖灰色用工、管理粗放的门店将被淘汰,但这是清除劣币、净化市场的必经之路。正如深圳2021年因二手房调控9个月关停642家中介门店 ,社保风暴同样在倒逼行业出清。
- 长期价值重构竞争壁垒:合规企业赢得三重优势:
- 人才虹吸效应:吸引重视保障的优质经纪人(尤其35岁以上资深从业者及应届毕业生),团队稳定性提升降低培训成本;
- 公信力护城河:客户更愿选择“有担当”中介,合作方优先开放优质项目资源;
- 政策避险通行证:避免卷入黑名单惩戒与持续稽查,专注业务深耕。链家在亏损期仍坚持全员参保,正是对长期价值的战略押注。
- 社会公平的回归:社保不仅是企业义务,更是经纪人应得的尊严保障。当经纪人不再因伤病自费致贫、失业时不至流离失所,行业才能真正吸引人才沉淀为终身事业,告别“吃青春饭”的恶性循环。
“社会保障不是慈善,而是劳动者流汗的结晶。剥夺这份权益,既是对人的剥削,也是对行业根基的侵蚀。”——社保新政本质是用法律杠杆撬动行业从逐利短视转向可持续共生。
六、结语:合规是生存底线,进化方为破局密钥
房产中介行业正站在历史拐点:拒绝社保的门店终将在补缴罚款、赔偿、关店的多米诺骨牌中消亡;而主动转型者,将借政策之力完成三重蜕变:
1. 从成本负担到人才投资:社保支出转化为团队忠诚度与服务品质溢价;
2. 从模糊博弈到透明契约:明确劳动关系性质,以有限合伙等新模式激发创造力;
3. 从规模内卷到价值深耕:将省却的纠纷处理成本投入客户服务与技术升级,构筑长期竞争力。
正如行业洗牌期的警示:今天省下的社保钱,明天将以十倍代价偿还——劳动仲裁的赔偿单、政府的罚单、人才流失的空洞,终将远超合规成本。唯有以敬畏之心拥抱全民社保时代,中介行业才能穿越风暴,在规范化浪潮中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文明。
行动呼吁:
- 中介老板:立即自查用工关系,咨询专业律师设计合规薪酬/合作模式,优先争取政策红利降本;
- 经纪人: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查询社保缴纳记录,留存考勤、报酬证据,依法捍卫权益;
- 公众监督:发现“坑害经纪人社保权益”的黑中介,共同推动行业清朗!
社保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唯有携手破局,方能迎来房产经纪行业真正成熟的黄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