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底捞服务员胸前带个打赏3.99的二维码!但我还是要说,底捞没意识到这事儿的严重性。
小费文化就是个大滑坡,一旦开启,只会朝着阻力最小,也就是反抗力量最小的地方去。
换句话说,消费者和打工人双重受损,只有餐馆老板笑嘻嘻。
为什么我这么清楚?
因为我是真的在西方世界开着餐饮企业的,我在国外就非常支持小费,给大家扒一扒背后的了逻辑。
第一个滑坡,责任。
小费文化就是用来给老板免责的。
第一个侧面,老板对消费者免责。
提升服务水平有没有必要?当然有。
但小费文化刻意模糊了一个关键点,主语是谁。
谁,有责任想各种办法,来提升服务水平?
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说,谁是主要受益方,谁就扛主要责任。
开门营业,那是个商业行为,提升服务的责任主体,永远都是老板,是餐馆,是投资餐馆的资本。
我当老板,那我就有责任对员工进行培训,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模式,给出让员工愿意笑嘻嘻的工资,以此,来吸引大家都来我这里吃,我流水起飞,我挤死竞争对手,我天天被各种财经媒体采访,或者按现在流行的模式,坐个头等舱被「偶遇」来给年轻人提建议。
那消费者呢?
消费者来吃饭,还要自己背个KPI?还要担负给餐饮行业提振服务水平的重大历史任务?还要自己掏钱来帮老板管教员工?
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借口,就是给牛马一种偶尔能调教其他牛马的cos游戏了。
如果这样描述还不好理解,那我降格一个说法。
劳资矛盾,有切肤之痛了吧。
员工想要赚的多,资本想要成本低,这是结构性矛盾。
小费文化的出现转嫁了矛盾,变成,员工想要拿得多,没问题,让消费者多给啊。
不会真有人以为,小费出现了以后,原本的菜品会降价吧,不会吧不会吧。
你看,没有小费的情况下,员工不开心,骂的是老板黑心;有小费的情况下,员工不开心,骂的是消费者小气。
这事儿其实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年一篇困在算法里面的骑手,还有人记得么?然后呢?平台给消费者出一个「愿意多等5-10分钟」的按钮,你看,平台和骑手的矛盾就转移成了消费者肚子饿和消费者道德感的矛盾。
总归,小费文化一出,老板美美隐身。
更刺激的是各位大佬知道是什么么?
这就是第二个侧面,老板对打工人也免责。
各位大佬知道小费文化普及之后的逻辑么?
平台+自由职业模式。
对的,外卖其实就是这逻辑。
外卖骑手跑得越多,赚的越多;小费是一样的,老板会说,我负责给你搭好平台,接下来靠你自己了,你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管20个桌子,你赚的就多。
那下一步是什么?
当然就是减基本工资啊,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能来我这家人气那么旺的餐馆,你应该感恩,还找我要底薪?我没让你贴钱来,就像是澳门赌场承包VIP厅的模式,那都是我资本主义思想精髓暂时没有学到位。
这就是美国的现实,知道「小费抵薪」这个概念么?
联邦最低工资每小时7.25美元,小费可以抵2.13美元,我作为黑心老板,我其实只用给5.12美元时薪就好。
对消费者免责,对打工人免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欧洲奶茶店里坚决推广小费文化的原因。
对的,开了口子以后,扩容是很容易的,买奶茶,也可以给小费。
看到这里肯定有大佬说了,什么小费不小费,我不给,我就不给。
茶位费在旁边笑而不语。
好,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滑坡,强制。
海底捞其实也声明了,不打赏不影响服务,显得消费者主体性很强。
但我作为读了欧洲顶尖商学院MBA的黑心老板,明确的告诉你,现在的自由选择,很快就会滑坡成「不得不」。
我们可以看看小费文化最泛滥,当年也积极抵抗过的美国,是怎么沦陷的。
小费最早是欧洲贵族对自家仆人的额外工作的打赏,贵族和仆人是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的,所以更类似于老板开心了给员工绩效打高一点,还没有泛化。
但美国这个神奇的国家出现了,根据文化历史著作《给小费:一部社会史》的记载,小费是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镀金时代传到美国的。
那时候美国没什么文化自信,又刚好在短时间内富裕起来了,于是一部分美国人急迫的想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高一人等。
怎么操作呢?
没有仆人,但可以出门吃饭的时候给赏钱,因为,这些美国富裕阶层在欧洲旅游的时候,看到过。
大概是什么感觉?
类似于前些年一些留学生回国说话要夹杂英文一样,这不装一下我岂不是白白留学了。
听上去很搞笑对吧,但人类对逼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1880年《芝加哥论坛报》还在批评小费是「奴役制的延续」,结果没过几年,《纽约时报》就说,给小费的行为传播迅速地就像杂草和昆虫。
为什么?
一个行为一旦突破一定阈值后,就从噱头变成了文化,从自主选择变成了约定俗成。
最开始,这样玩儿的人,是少数,是异类,等到越来越多,你不这样做,反而是异类。
举个例子。
我爸妈搞土木的,他们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甚至没期房概念,后面慢慢有了,也不会才挖个地基就敢卖二十层的房间,那后面呢?
要知道,预售制刚出来的时候,那可是先进经验,能大大提高房地产开发速度,大大降低资金筹集难度。
再比如买车,以前买车也要等,但期车的概念你听过么?最开始那也是好事情,新锐企业做了好汽车出来,不清楚市场接受力,才有什么小订大订。结果现在随便买个车都订,几个月小半年随便等,这你受得了么。
所以刚开始你以为自己自主了,但当铺开了以后,你是没得选的。
现在在美国,小费是有约定俗成的行情的,15%是标准,甚至直接放在账单里,20%到25%才叫赞许,10%也能给,但有服务员能直接追出来问你,我得罪你了么你给我那么少,这你受得了么。
第三个滑坡,内卷。
刚才聊的是老板和消费者,下面就要聊聊打工人了。
不熟悉小费文化的人,最大的误解就是社达主义占领思维高地了,以为小费对应的是能者多劳,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小费打赏模式的顶层设计,让员工内斗起来,自己好坐山观虎斗。
其实不是。
我当老板以后,近距离观察过,给各位大佬八卦一下。
两个情况。
第一个,明面斗,私下躺。
比如一个奶茶店,前面点餐的,有后面备原料的,这就构成了餐饮行业最基础的格局,前厅和后厨。
那你说,小费怎么算。
后厨不配合你,前面的人再怎么笑颜如花,奶茶出不来啊,你小费也就起不来。
怎么办呢?
分。
前厅收的小费是要分给不直面用户的员工的,都是为消费者服务,革命分工不同嘛,成果要雨露均沾。
换到海底捞是一样的,切菜送菜的、做美甲的、准备锅的、拖地的,你都要有点油水,这游戏在内部才玩儿的转。
好,一旦引入分的概念,前厅的工作人员就会发现,与其按老板的小算盘自己卷起来,不如,前厅员工也分起来。
逻辑是这样的: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会为好服务超额买单的,其实这更取决于社交状态,比如约会的时候、比如宴请的时候,就给的多,东西方在这一点上其实是高度统一的。
既然如此,你努力的程度和你的小费收入,有关系但反馈不直接而且边际效应低,除非你是超级卷王,不然就更情愿保持标准水平的服务,大家一起收小费一起分。
所以从打工人的应对之法上来说,小费能提高服务,本身就是伪命题。
第二种情况,明面斗,私下也斗,但,不提高服务。
第一种情况是需要和谐的,但人只要一多,如果没有一锤定音的强势人格定规矩,那很容易就散了。
散了以后,竞争就来了,那会提高服务么?
其实也不会。
记得我当年有次吃饭,让加水,服务员就在旁边,装作没看见我,为什么?
因为她不是负责我这桌的。
她帮我还是不帮我,都不影响她的小费,就这么简单。
咱们国内餐饮卷了那么多年,其实是非常高效的,不做餐饮的人可能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know-how,怎么配合,怎么协防,细聊起来都是学问,你现在来个小费,这些东西就都玩儿不转了。
那结果是什么呢?
消费者等着呗,你不会以为黑心老板们会增加人手吧。
所以还是那句话,小费哪怕激发了竞争和内卷,由于破坏掉了协作,也不能提高服务。
聊的差不多了。
小费这东西,明明是糟粕,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说是个文化。
别觉得我上纲上线,防微杜渐一点都不过分,尤其是真在西方世界做餐饮的才知道,小费这招,对黑心老板是真有诱惑力。
餐饮行业本身做不到消费者帮企业当宣传部门,也很难养出铁杆粉丝,但如果能借着「学学美国洋气文化」做到消费者帮企业发工资,那就够了。
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