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者年均工作2500小时,远超德国1300小时和日本1600小时。延长假期不仅能解放'时间贫困'、拉动消费升级,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服务消费需要闲暇时间。企业通过创新和数字化可破解'工时困境',最终实现权益与发展的平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公开指出,中国人工作时间过长,主张“十五五”期间优化假期:延长部分假期、灵活安排休假,并强调“必须多放假,加班就给足加班费”。
观点背后的现实考量
陆铭教授的建议并非孤立的理论,而是基于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劳动现状的深刻观察。
• 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陆铭教授指出,中国正迎来“后工业化社会”,服务消费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服务消费(如旅游、文化、餐饮)的实现,不仅需要钱,更需要有闲暇时间。当前“有钱没空花”的困境,制约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严峻的“时间贫困”现状: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城镇职工周均工作时间达48.5小时,显著超出劳动法规定。与德国(年工时约1300小时)、日本(约1600小时)等国家相比,中国劳动者年均2500小时的工作时长处于较高水平。这种普遍的“过度劳动”不仅侵蚀幸福感,也对健康构成威胁。
• “休假经济”的乘数效应:研究证实,休假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显著。例如,节假日日均旅游消费可达平时的4倍,延长一天假期有望带动相关行业增收超200亿元。特别是女性劳动者若能从过长的工时中解放,将有效撬动家庭消费的整体升级。
企业视角的挑战与出路
政策的落地必须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
• 现实困境:对于许多利润微薄、技术和管理模式相对传统的中小企业而言,人力成本是敏感因素。一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员工为获得满意收入而“自愿”加班。若简单粗暴地强制缩短工时,可能直接冲击其生存。
• 破局之道: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和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从依赖“人海战术”的粗放模式,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来提升效率。有企业实施“四天工作制”后,员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不降反升的案例,说明了高效工作模式的可能性。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科学的工时管理,也能有效减少“隐形加班”。
从建议到现实的路径
将“多放假”的美好愿景转化为普遍现实,需要系统性的努力。
1. 强化制度刚性:关键在于严格执法。建议将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利用技术手段让“隐形加班”显性化,并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
2. 推动文化转型:需扭转“加班=奋斗”的片面认知,建立以工作效率和实际产出为核心的健康考核体系。一些机构推行“项目制弹性工时”后,员工创新提案数量大幅增长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3. 寻求平衡与共识:最终目标是构建一种新型劳动文明,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企业健康发展、维持经济活力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劳动者各方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