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呼来不上船

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拒绝梁武帝请他出山入朝做事。

梁武帝问:山中何所有?

陶弘景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修真养性,返本归真,志不在功名。他得到的一定是远远超过功名带来的好处。

那么有才有道之人,绝不是在山中闲坐,他的乐趣就象李白在《山中问答》中曰: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但是这种感悟和体验就象白云一样,无法相赠,只能够自己体会到。这是花钱买不来的。

梁武帝没办法,你不来,我派人去,所以梁武帝遇到一些大事,就请教陶弘景。

陶弘景无求,高官厚禄对他来说是过眼烟云。

梁武帝有求,想求得皇权稳定,所以去向世外高人去求良方妙策。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陶弘景拥有和李白一样的何等豪气与洒脱!

话说两头,如果李太白没有“能醉饱、傲王侯”的气度,他可能也写不出那么多千古传唱的佳作。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没有独立的精神,没有名士的风骨,那可能只是一个抹粉的高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陶弘景、李白不在其中,不在其中,自然要更高远、更飘逸!

文以载道,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经典中是有很深的内涵,只不过很多人没读懂,读懂真正道理的人一定是有操守的,操守是什么?就是指人的品德和气节。

就象太极拳,很多人没有学到真功夫,比武场上被人取笑,那不是太极拳不行,是这个人不行,根本没有学到真东西,尽给祖师爷丢脸、抹黑。

你看张三丰,朱棣亲自写信,又几番下旨意派人到处找他,在武当山不惜重金,历时14年,倾四海之财,竭万人之力,修绝顶宫观数座。

如果张三丰没有真本事,会如此仰慕张真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真正的贤者心中,有道有理更有节,富贵何曾在心头?

与华歆"割席而坐"的管宁,耕读为生,放弃公孙度三代人、曹操四代人对他的聘任,一生不仕。但他力行教化,受到帝王与百姓的尊重。

对于公孙恭所赠服饰器物,他收而藏之。西渡后,全都封好退还。高风亮节,用在这儿应该是比较恰当的。那真是:内心有气节,眼里无富贵!

管宁才高志清,恪守正道,开创耕读传家的好传统。

读书要用心,须是一棒一条痕!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学不到真东西的。

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然后再学,在实践,才能不断的领略中其中的内涵,印证其中的道理。

纸上谈兵的赵括那只是口才好,实际啥也不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去做,就会领会到其中的奥妙。

师父领進门,修行在个人。光学不做还是个零,游泳的书会背下来,不下水去游也是没有用的。

知道了道理,要去做,那叫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从为人子到为人夫、为人父成长中,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切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道理。

智与情的纠缠,义与利的取舍,是与非的选择,时时处处都会遇到,如何分辨,如何抉择,我想那就是修行了吧。

活到老,学到老。真的是这样啊,所以现在还有个老年大学。考大学,大学生,那么古人是怎么说这个大学的呢?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吾凡夫俗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