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背后有心酸
北宋杰出家范仲淹的一生充满坎坷。他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随后改嫁。
幸运的是,他的继父为人善良,待他如同亲生,教导他读书识字。
然而,继父去世后,家中的兄弟开始争斗,范仲淹作为“外来者”,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不得不离开家,孤身一人前往南都应天府继续求学。
身无分文,缺乏资助,范仲淹的日常学习之地是一间破旧的庙宇。很象写《寒窑赋》的吕蒙正,穷的只能住在寺院旁边的破窑洞里,靠着和尚的救济勉强度日。
这个也许就是属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他的生活极为简朴,每天仅以稀粥维生,为了能够节省食物,他将凝固的粥切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配以腌菜。
五年后考中进士。当然他为官时往往是造福一方。
吃过苦的人,更加知道民间百姓的疾苦,以后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也会替别人考虑。
就不会出现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的笑话。
唐宣宗李忱,因为生母卑微,所以一直受气,为了避免被害,年少装傻,以至后来被害未死,流落民间,登基前遭受了很多磨难。
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迹为僧。一日与香严闲禅师在庐山观瀑,禅师先咏二句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李忱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时运未到,暂时只能在溪涧徘徊,但是终究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一番波涛。
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韬光养晦,蓄精养锐,这个是人在穷困之时必须磨炼和积累的。
继位后,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励精图治,史称小太宗。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对于所有志向高远的人来说,种种的苦难与磨炼都是为了成就他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