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名为王尊的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14年参演吴宇森的《太平轮》,之后还参演过《特勤精英》《超意神探》等作品。
1、爆料人(自称演员王尊)给出了参演《731》的时间线,他表示自己2020年5月与电影《731》签订了演员聘用合同。合同里详细写明了自己应该拿到的演员劳务以及结款时间。并提到了之后剧组提出“延迟付款、延迟拍摄”,这和电影实际拍摄时间相符。从《731》官微可知,电影2021年9月25日才举办开机仪式,而且在当时的官宣文案中,还艾特了演员王尊,他的番位还比较靠前,算上姜武应该排在第六位。
2、王尊在长文里讲述了自己为了这部电影的付出,为了揣摩人物专门找培训老师上课、拍摄期间认真演好每一场戏,尽管拍摄波折不断,但他一直站在导演这一边,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多次参加影评宣传活动,扪心自问对得起导演。
3、尽管拍摄过程中自己多次提醒剧组,已经到了结款时间,希望能按时付款,但剧组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他听说遇到了资金问题也没有离开,而是“继续全情完成了自己的拍摄工作”结果最终没能等到片酬,“一直等到全组杀青,我也没有拿到一分钱,直到现在。”
4、王尊在文中透露,自己为这个项目苦等四五年,合法收入总计69万元(不含利息),是他应得的劳动成果。他不理解为什么一拖再拖。
5、因为和剧组对簿公堂,导致片方将自己除名,在王尊收到传票的同时,他发现“我的角色、我的参演信息,都无理由的从购票平台和演职人员名单里撤掉了。”
6、王尊还在文中艾特导演赵林山,表示自己“要交房租、要吃饭”,同时控诉导演在剧组抽雪茄、喝茅台、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念书。
按理来说,如果不是确有其事,参演过电影的演员不太可能实名控诉剧组拖欠片酬不给,如果是诬告剧组、抹黑电影,那他以后也不用想着在电影圈立足,所以王尊的指控,真实性很高,不太可能是假的。
出现欠薪风波后,我们发现电影官微已经隐藏了一部分内容,但根据之前我们截取的记录可知,电影2017年6月29日官微成立,同日导演赵林山在千岁影视的“千岁之夜”上宣布项目启动,当时的计划是2018年电影上映。
由此推断,《731》是导演赵林山主控的项目,通过官微后续脉络也不难发现,磕投资方和各项资源、查询资料、包括和部门机关沟通电影取景地等等,导演赵林山都亲力亲为,可以说,他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全部心血。
摸着良心说,一个导演,是电影的主控方,自己作为联合出品方也参与了投资,一直在为电影奔走努力。
所以,或许片酬按流程来说不是从赵林山的腰包里出,但赵林山肯定也有责任。作为导演本来就是统筹大局的角色,五年来,是不是有真心实意的帮着演员协调片酬?如果不是到最后不得已,演员也不会对簿公堂讨薪吧!
而且退一万步,作为导演,在剧组里抽雪茄可以理解,但喝茅台实在无法原谅,且不说会给工作人员一个生活奢靡的印象,电影拍摄期间,导演就应该和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喝瓶装水,怎么可以喝茅台,电影还拍不拍了?
8月的某一天,距离《731》上映还有整整一个月。王尊突然在社交平台连发两帖,点名剧组拖欠69万片酬,还晒出合同和细节。不是模糊暗示,不是捕风捉影,而是实打实的白纸黑字。
圈内演员于震寰第一时间转发,态度鲜明。他说:“如果能进这种大剧组,我宁愿不要钱出演,这是一种光荣。”
有人说王尊是为了钱,有人说他是为了正义,还有人说,选在电影上映前夕爆料,背后肯定另有隐情。外人不知道的是,王尊这一步走得并不轻松。站在巨大的舆论风口,他没有后台,没有资本,更没有等来的“及时雨”。
定档日选在9月18日,这一天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意义非凡。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高调转发,几乎是给电影盖章背书。
在主旋律电影里,这样的待遇不常见。官方的力挺,观众的期待,票房的信心,似乎一切都在往好处发展。
谁都没想到,这场欠薪风波,会在电影上映前一个月突然爆发。有人质疑王尊“带节奏”,有人怀疑是剧组确实资金紧张,还有人猜测这是阻击电影上映的“非常手段”。
争议之外,还有更多让人看不懂的细节。王尊发声后,疑似《731》工作人员出来回应,说不是拖欠薪水,而是报酬总价上出现分歧——王尊想要69万,剧组不想给这么多。
还有网友发现,电影预告片全是日语旁白,质疑主旋律电影为何这样剪辑。编剧刘恒没有署名,编剧栏只剩导演名字。有人说刘恒和剧组闹翻了,有人说电影有大问题,连编剧都不敢背书。
有人说,王尊是孤注一掷;有人说,剧组藏着猫腻;还有人说,真正的真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目前为止,剧组没有任何正面回应。王尊删帖,但舆论早已发酵。
主旋律电影也好,商业大片也罢,所有的合作都建立在信任之上。她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选择逆来顺受,更没有把委屈藏进角落。
有人说真相很快就会大白,有人说风波只是过眼烟云。但每一次讨薪、每一次发声,都是行业生态的一次自检。电影还没上映,争议已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