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上堭的年味
■文/张风雷
老家在镇江主城东南方向,靠着白兔山北面的一个村子,叫上堭。我的童年在这里度过。记忆中上堭进入腊月以后,年味便渐渐浓了。上世纪70年代,每到年终,生产队会将鱼塘养的鱼和地里种的大白菜大致分成若干等份,分给村民。除此之外,因村子里只有一个供销合作社的小商店,小商店没有的年货农民们要到八九里地之外去采购。一般村民会去谏壁或丹徒,偶尔也有去镇江城里的。
我家的年货一般去谏壁购买。主要是去谏壁百货公司扯上几尺布,给我们兄弟二人各做一身新衣。除了新衣,大人还会为我们小孩子准备一双新棉鞋。棉花是自己生产队里种的。那时候布要凭布票才能买到,做鞋面的布基本上是做过年新衣所剩余的零头布料,鞋底则是旧衣服纳的。我见过母亲用旧报纸剪的鞋样,用面糊糊成布帮。母亲和相好的几个妇女一边说着话,一边用粗针大线费力地纳着鞋底。
杀年猪是过年的重头戏。过去杀猪的人称为小刀手,也是本村的。杀年猪要提前去找他约定时间。到了约定那天,小刀手们凌晨就会带着工具上门。我们小孩子只要听到猪圈里的猪在嚎叫,就知道他们人已经来了。杀猪时,一般是先由几个壮夫按着猪,由其中一个小刀手杀了放血。猪在放血的过程中不断挣扎,吼叫,然后渐渐就不动了。此时,便将猪吹气放在一个木盆里,用开水烫过后,刮毛去皮再开膛剖肚。猪头、猪大肠等内脏一般是留给主家人自己吃,猪血一般会送一些给关系好的邻居。猪肉主家除留下一些,大多会卖给有需要的村民。
随着除夕临近,年味一天天浓起来。有的人家要舂芝麻、包圆子,有的人家要包包子、包饺子或蒸馒头、打年糕,有的人家要炒花生、瓜子,还有的人家要用石磨磨绿豆,做小豆糕。
除夕这一天,村里还有烧芝麻秆的习俗,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们希望自己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年初一凌晨要放爆竹,孩子们则去村前村后各家讨年果和拜年。主家要请来拜年的客人吃枣子鸡蛋茶。除夕及初一的饭菜有讲究,必要有鱼有肉,有荤有素,有汤有水。鱼还得全头全尾,各种菜肴总数不得少于八样。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年正月里,抢着微信红包的我突然想起了童年老家的腊月和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