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前提,认识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读书阶段),家长接触最紧密的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直接接触的便是家庭教育了。就现实而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已经逐渐相统一,大多数均以学习成绩为导向进行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也很简单粗暴,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是“坏孩子”。我们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或常会说的一句话,别和XXX玩,他成绩差,小心自己被带坏。您的孩子是否是别人口中的XXX,当您听到这样的言语时,您内心又作何感受?也会觉得自己孩子差吗?然而,什么时候成绩的好与差成为了评价孩子的标准?
思考1:您是否也总是用成绩来衡量孩子?
思考2: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您是否会因为成绩差而否定孩子在其它方面的努力呢?是否说过,成绩差,其它做的好也没什么用。
作为家长,对教育该有怎样的认识。如果家长对教育孩子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又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呢?
改变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认知——教育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将来读个好大学,再然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如此一代一代的循环往复。希望孩子在学生阶段,尽可能少参加和学习无关的活动,多参加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认知仍然在占据主导位置吧。
在这里并不是要说传统的教育认知有错,想要表达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认知越来越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也应逐渐改变,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社会。
为什么说传统的教育认识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了呢?在这里列一组数据,如下表:
高校毕业人数
2012年 约680万
2019年 约834万
2024年 约1179万
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在递增,一方面与人口基数有关,另一方面与录取分数线降低有关,当然还有国家对人才需求增加的因素,而作为学生家长,最直接的感触便是本科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了吧。
多年前,读一所好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份好工作确实会比现在容易很多。因为那时候,供大于求,即:毕业大学生人数少于企业所需的岗位,大学生有足够的选择机会。如今呢,供小于求,即:企业所需的岗位数量小于每年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选择毕业生了。再如最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倒闭的企业也很多,也直接影响了最近几年的毕业生。想必大家在网络上也有看到,某大学毕业生,在工地搬砖,又或者送外卖等,在这里只是表达,现如今,学历已经不是找一份理想工作的必要条件了。当然,也不是说学历不重要,相反,学历在当今社会下更加重要,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甚至都是研究生的情况下,如果孩子都没有读大学,从某个角度来讲,也便会失去很多机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每年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中,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名牌高校(指双一流高校及以上)毕业生占比不超15%,换句话说,大多数毕业生均为普通高校毕业。显然,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想要超越名牌高校毕业生是比较困难的,而要想超越,这就与教育方式有很大关联了。
一个很真实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读了大学之后,开始自我放纵,临近毕业开始感到迷茫,焦虑自己的未来等,而这在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里又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呢,同样的情况下,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因为有学校的这块招牌,人家找工作会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对容易;反之,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方式,即使孩子将来读的是一所普通高校,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虽然超越那些在名牌高校里仍然努力学习的学生可能比较困难,但是要超越在名牌高校里自我放纵的学生要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背景之家间的差距。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备注:下一次分享,除了学习成绩方面,家长还应注意孩子哪些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