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陪伴是怎么样的
1.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
想要真正的给予孩子好的启蒙,一定要做到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上,善用提问与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成为探索发现的主体,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锻炼。
什么叫跟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呢?也就是说,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把自己当作和孩子同等认知的人,跟孩子平等的对话。
即是能从孩子真正感兴趣的角度出发,用孩子喜欢的语气,和孩子对话。这个不是幼稚,这是可以随时随地能够真正发自内心,体察孩子的方法。你需要把他当作跟你也一样平等的个体去对话,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大人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这个是我们发现的第一要义。
举个例子,有一种介绍: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庆祝春节的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我们都能感受得到,这个语言就太成人化了。父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不是真正的和孩子蹲下来平等对话。
我们怎么来和孩子对话呢?
讲春节的事情,你不是以宣讲的方式,我们来体验一下这个方式:哇!你看来了一个小外星人!他说你们这儿怎么都挂红色的东西呀?为什么每家都是红色的呀?难道地球人都喜欢红色的吗?这个时候,孩子接到抛过来的问题,就可能会说,不是的,我们过年才挂红色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轮到孩子去给小外星人讲一讲过年的习俗了。
所以,后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让小朋友来讲为什么过年挂红色这个问题。启发他们,如果一个外星人或者外国人来了,你怎么介绍?这时候,我们就自主的进入了一种假装扮演的情景。小朋友自然而然的会觉得我也是这个事情的一个主体,我不是简简单单听大人告诉我为什么,那我能讲些什么呢?这时候孩子就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说出来了。当父母很愿意蹲下来,在同一水平下假装角色扮演,此时孩子内心的想法就会生成。到后来,他们的思考力,表达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升。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一点,蹲下来,站在同一起水平线上和孩子对话。
2.提问与引导——让孩子成为主体
真正发自内心地问孩子,听他们的想法是什么,用父母的成人逻辑去辅助引导思考。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咱们用刚才的例子继续说:如果你想引导小朋友,你怎么给别的国家的人介绍过年,那你就可以去问了,那他们也过年吗?这个抛出的问题的答案,就不像我们在学校里只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说对了才表扬。
这不是一个考验孩子的测试,而是你要真的发自内心地去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比如说父母问孩子,你觉得其他国家的人过年吗?孩子可能说我觉得过,或者他会说不过年,最重要不是评判对和错,而是大人发自内心的问带着好奇问,那你为什么这么说?这样你就会知道孩子答案背后的理由和逻辑。一个可能说过年是中国的特色,他们不是中国人,肯定其他国家的人不过年;另一个可能说过年,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时间,都是这个春节的时间,应该都要过年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因为小朋友的知识不丰富,讲的可能有偏颇,但是只有是有理由支撑的,父母就要及时地给他们鼓励。
父母可以回答说,哦!你是这样的理由,所以推理得出的这样的一个结论,是吗?你讲的这个还挺有道理!这时候,孩子会感受到什么呢?他们会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对事情提出我的思考呀,久而久之,他会在小事情上有信心——原来我也可以。
将来学校里面老师出一道应用题,他可能并不会,不知道答案,但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去推理。同样一个阅读理解题目,他敢于发表自己的感受。这个能力,是我们父母可以在家就开始培养的。只要有逻辑有思考的去做推理,进行清楚地表达,就应该得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