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广东深圳,一名男子的情绪很激动,在人群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说:“我没有好工作,我就是一个小商贩,中国人老是受欺负,我就受不了这一点,中国的东西该不该修好?作为中国人你说我这话说得对不对?”


男子的慷慨激昂,跟路人的冷漠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人似乎并不买账,有人劝他冷静一点,有人问他什么职业,有人问他来深圳多久了……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生气呢?是男子太上纲上线把自己当回事了,还是路人太过冷漠丢失了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血气?


事情很简单,两名外国人在公园里玩滑板,公园里有一个木质长椅,周围有很多小孩子,滑板的动作很危险。

男子认为,这样的动作给木质长椅留了下划痕,属于损坏公共设施,且有可能伤害到周围的小孩子,于是便制止两名外国人。


两名外国人不听他的劝阻,反而作势要拿起滑板砸他,这个动作彻底激怒了男子,双方的争执就此开始了。

事情到这里,跟两名外国人的身份并没有直接关联,就算是一个中国人,该男子也会出言阻止,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两名外国人后来拿滑板砸人的动作,改变了局势。


如果不带偏见,好言相劝,怎么会酿成这样的局面呢?有没有可能是男子一开始的态度就不好,才导致两名外国人做出过激举动?

根据现场对话初步判断,男子一开始的态度并不差,他本想跟两个外国人好好沟通,并说明具体原因,无奈对方的态度实在恶劣,这才导致他情绪失控。


这是前半截剧情,后半截剧情才是关键。

如果说两名外国人的过激举动是惹怒男子的导火索,那么激怒男子的根本原因,其实不在老外身上,而是周围冷漠的路人和那名弯腰的女子。


保安和负责人来到现场,把男子带到一边沟通。在此期间,路人劝两名外国人先走,不要跟他吵架,两名外国人听话离开了现场。

男子越想越气,骑着小车又回到了现场,但是看到两个外国人已经走了,他只能在心里生闷气,犹如哑巴吃黄连,越吃心里越苦。


尝试代入男子的视角,他明明是怀着好心提醒对方,却被对方粗暴对待,他明明是在为公众谋福利,却被公众“嫌弃”,甚至被冠上“粗暴”的罪名,他明明是在自己的国家,却被自己人嫌弃得抬不起头。

有理说不出是一种憋屈,有理说得出,但不被人理解,同样是一种憋屈。


从“女调解员”的态度,可以看出来还是有那么一丝“区别对待”的。

她貌似是一个翻译,或者单纯是个路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用看似平静的语气跟男子沟通,言语之中却满含“指责”。


她越是努力让男子平静下来,就越是显得男子在无理取闹,她似乎很满意,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充当判案大老爷,从上而下俯视男子的一举一动,然后将诸多“罪名”写在小本子上。然后转身,弯腰,贴近两名外国人,像是汇报工作一样,向他们申请“谅解书”。

无头之冤,该怎么申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