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广西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发文称,2025年春节,除禁止燃放区域外,其他地方可燃放烟花爆竹。“市民朋友有燃放烟花爆竹需求的,可前往禁放范围外的区域购买、燃放,并注意燃放安全。”
河南郑州、辽宁鞍山等多地也陆续明确,2025年春节可以有序、限时、在限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自从2023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后,越来越多城市对“禁燃令”松绑。但也有不少地方表示,2025年将继续“禁燃”。如河南周口表示全域全时段禁售禁燃烟花爆竹;湖南湘潭重申,2025年春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陕西周至表示,继续全域“禁燃”。
在谈到“全域禁燃”的原因时,多地给出的理由包含造成空气和噪声污染,可能引发火灾、伤人等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但包括多位生态环境部门内部人士在内的受访者表示,大气污染治理的考核压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谈到“全域禁燃”的原因时,多地给出的理由包含造成空气和噪声污染,可能引发火灾、伤人等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但包括多位生态环境部门内部人士在内的受访者表示,大气污染治理的考核压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多地松绑“禁燃令”
“禁燃令”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带来了一些火灾和伤害事故。
公安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2018年,全国803个县级以上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空气污染是“禁燃令”推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纪文对燃放烟花爆竹的态度就有一个从支持“严控甚至禁放”到呼吁“禁改限”的转变过程。
2013年,基于当时大气污染的严重形势,常纪文认为,为了公民的健康,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气象和大气污染现状,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进行限制甚至禁止。2020年后,很多城市年均PM2.5浓度改善为每立方米20微克—30微克,尽管还要继续改善空气质量,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年度浓度增加的“贡献”非常小,所以,“禁改限”已具备客观条件。为此,他多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机构领导和北京市人大呼吁“禁改限”。
2023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备案审查报告公布多起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这一案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力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所说的“不合法”,指的是“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但并非倡导不加任何限制地全面放开。根据现有法律,地方政府可以在烟花燃放的区域、时间、种类上作出限制性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态后,多地将全域禁放放宽为划区禁放。例如,2023年12月29日,山东济南章丘区政府发布公告称,根据《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结合章丘区实际,划定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范围。公告自2023年12月3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9月30日。
2024年以来,更是有多地对“禁燃令”松绑,但大多划定了限定时间和限定区域。
比如,2024年11月29日,河南郑州发布《通告》,允许在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疗养院,国家机关驻地,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等12个场所以外的区域燃放烟花爆竹。《通告》还明确:不鼓励在小区内燃放;不得在居民住宅楼楼道、阳台、窗台、楼顶燃放或向外抛掷烟花爆竹;如果确需在小区内燃放,必须在空旷区域划定安全燃放点,由街道办事处统筹,社区、物业等单位预备管理人员、救援力量和消防器材,确保燃放安全。
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郑州已“禁改限”,“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是有影响的,但是也应考虑环境保护和民众呼吁的平衡问题”。
这位工作人员还强调,在重污染天气期间,郑州规定禁止燃放。“我们要综合考虑燃放对大气的影响、百姓安全等问题。”
2024年12月10日,辽宁鞍山发布消息,2025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时间为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在此期间,禁放区域外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禁放区域内全时段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城区的禁放区域内,鞍山也预留了8个集中燃放点,允许市民在此燃放。
鞍山市应急管理局危化科科长郝艳国向媒体表示,8个集中燃放点的划定综合考虑了多重因素,力争降低对市民的影响。
他说:“我们主要考虑到远离小区,周边的道路交通不发生拥堵,对周边老百姓的影响降到最小,噪声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还要考虑到每个区域市民距离相对不要太远。比如在铁东区,燃放点设置在站前广场、人民公园这些老百姓容易到的地方。因为我们是首次设置集中燃放点,我们分析出来7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责任部门做了预案,比如燃放区、人员等待区、观赏区,都分开了;比如噪声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有老百姓投诉,环保局马上去应答;集中燃放的时候,消防派消防车辆在周边巡逻,一旦有事能够随时启动。”
不乏坚持“禁燃”者
去年年底以来,全国仍有多地宣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河南至少有6个地级市(新乡、安阳、鹤壁、周口、焦作、商丘)发布《通告》,表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
例如,2024年11月22日,新乡市发布《通告》明确,在新乡市行政区域内全年全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储存、运输、销售、燃放烟花爆竹。
新乡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乡市出这个《通告》前,也做了很多研究,因为新乡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燃放烟花爆竹也存在安全隐患。考虑到新乡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这个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2024年12月25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公布了2024年11月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情况排名,新乡得分仅为4.5分,在17个地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三。
2024年12月29日,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发文重申,2025年该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湖南省湘潭市应急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针对2023年12月29日发布《通告》的重申,禁止燃放针对整个城区。“做出这个规定,也是市政府根据多部门研判的结果,主要是预防火灾事故,保证城区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等因素。老百姓需要燃放,只能按照文件规定来。城区之外可以燃放。”
2024年12月27日,安徽省涡阳县政府发文,明确自通告之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全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盘香)。给出的理由是“为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改善空气质量,防止环境污染,切实改善我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2023年以来,渴望放开“禁燃令”的呼声高涨,在一线城市,也有不少市民希望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深圳市还有11位**提出《关于解除城市民众燃放烟花爆竹禁令的建议》。对此,2023年12月11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网站发布消息回应称,深圳不宜放开烟花爆竹禁令。
该局给出的理由是,当前,市场销售的烟花爆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烟花爆竹了。为了追求震撼效果,烟花爆竹体积越做越大、花样越来越新奇,燃放爆炸的杀伤半径不等,部分爆炸威力已相当于小型炸弹,很容易致人伤残甚至死亡。
该局还称,2023年春节,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城乡接合部的空旷地带划定区域,允许市民群众在限定时段燃放烟花爆竹,但深圳却难以做到。深圳除了高密度的建筑,就是草木茂盛的城市公园,找不到空旷的城乡接合部。在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上,深圳的自然条件和政策取向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没有可比性。
2025年1月6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深圳还是全域禁放烟花爆竹。至于今后有无放开的可能性,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有相关通知。
对此,202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室主任严冬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相关地方从禁放改为限放,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条例的规定,但是有个别省的设区市近期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全市范围内禁放烟花爆竹。“我们认为相关公告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不一致的,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蔡乐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代立法和行政决策都是利益权衡和博弈的过程,决策者不应该在未经合法程序和慎重权衡的情形下武断决策。就烟花爆竹禁限而言,排除不合法的全面禁售禁燃,即便是进行限制,决策者也需要依法定程序,权衡各方利益、听取各方意见,并考虑对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影响之后,作出平衡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决策。
常纪文建议,未来可以考虑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把规范化的允许燃放(即“限放”)作为原则、把禁止燃放作为例外予以规定,防止地方政府滥用权力禁止、限制群众燃放烟花爆竹。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宣布全域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在政策层面或出现松动。新乡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上述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几天,新乡也在重新研究,有可能会对(全域禁燃的)通告做出调整。“如果修改为限放的话,我们后续也会加强管理,降低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背后的大气考核压力
多位受访者表示,在大气治理考核指标压力等背景下,地方政府自然倾向于进行限制乃至全面禁止。
2024年12月30日,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政府发布《通告》称,杨陵区行政区域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杨陵区生态环境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家层面非常重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方大气污染治理压力很大。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杨陵区处于关中地区,是盆地地形,冬季风少,南面是秦岭,北面有渭北黄土塬,这种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散发。“所以,我们还是想从源头上尽量少排放一些。”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允许百姓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除夕和春节时,杨陵区的PM2.5浓度每立方米可以达到500微克。“沿海区域,即便达到500微克,风大时,也容易扩散,而我们(这种地形)却很难。”
“省里对各地市会制定考核指标,我们也有考核压力。考核时会要求一年中,除了沙尘暴以外,重污染天气不能超过多少天(除去沙尘暴因素,出现重污染一般认为是本地区控制不力)。”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他表示,杨陵区目前大部分时间PM2.5浓度每立方米有五六十微克。如果PM2.5浓度每立方米达到500微克,没有其他污染因素,可能第二天就有望降到100多微克,但如果希望平均值能回归五六十毫克,需要两三个月的努力才能达到。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称:“假如对某地的考核是,全年平均PM2.5浓度为60微克每立方米。这个地方在春节期间因为燃放烟花爆竹,PM2.5浓度达到500微克,比平均数值超出了440微克。这就意味着,此地今后每天比考核的数值降5个点(即每天PM2.5浓度为55微克每立方米),在这种情况下,得连续80多天才可以把超标的部分消化掉。”
在现实案例中,部分地市领导、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也因燃放烟花爆竹加剧空气污染等受到处分。
早在2018年12月2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通报,问责了151名干部。其中提到,亳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力、空气质量持续恶化污染严重问题。“亳州市政府不顾重污染天气,在组织有关活动时,仍然多次燃放烟花,加剧局部空气污染程度。”时任亳州市市长、时任亳州市环保局局长等因此受到警告处分。
至今,部分生态环保系统官员对改变考核方式也充满渴望。常纪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2023年与2024年底,某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两次跟他交流,希望他向生态环境部反映,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不对大气污染指数进行考核。“这样既可以减轻地方的考核压力,还可以传承燃放烟花爆竹的民俗,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大年三十与初一,解放大批在一线执法、巡查的执法人员与乡镇街道人员,让他们在家过年。”
“我们把环保搞好,可以让老百姓快乐,燃放烟花爆竹也可以让老百姓快乐,而且还可以带动烟花爆竹产业,拉动就业。”该厅长这样跟常纪文解释。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景春也认为,考虑到大气治理考核压力,再加上春节燃放鞭炮的民俗值得传承,可以不将一些特殊时间段的空气数据纳入全年大气治理的考核中。
“比如,除夕、春节和正月初五(财神节)、元宵节这4天完全可以特殊考虑。燃放烟花爆竹这种所谓的声光尘埃污染,是短暂而有限的。”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栋也认为,今后要想将“禁改限”落到实处,关键是要调整环保考核方法,“不能既让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只有让大气污染考核更科学,才能让‘禁改限’不流于形式。当然,这种松绑力度还需要相关部门研讨制定”。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春节成功申遗后,应该尊重民俗,顺应民意,在传承民俗传统与守护人身安全和空气质量之间进行平衡。
常纪文也认为,在传统习俗文化中,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长期选择、长期积累形成的重要习俗。虽然目前,在“禁”与“限”的选择上,地方上的态度不同,但他欣喜地注意到,与前些年多地在宣传“禁燃令”时称燃放烟花爆竹是“陋习”相比,现在各地已经很少会这么称呼了。“这说明,各地对烟花爆竹的态度已经越来越理性,特别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越来越被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