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善舞,多金善贾”,历史上声名远扬于大江南北的 “镇江帮” 商贾,凭借雄厚财力与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在近代对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 “镇江帮” 商人将信用视为重中之重,商铺拨款,只需口头承诺,行业内称 “点头算数”,从无争端,信誉之高,闻名四方。镇江公估局的 “二七宝银” 与上海的 “九八规元”,在清末民初同为长江中下游各埠声名赫赫的 “硬通货”,关键就在于一个 “信” 字。下面列举两则镇江商人重信用的史料:
近代以来,镇江丝织业极为昌盛,以此为引领,带动了蚕桑、印染、缫丝、织造等相关行业。丝绸产品以 “江绸” 著称,其质地细软柔滑,物美价廉,畅销国内外。在长期经营中,镇江丝绸业涌现出陶聚茂、陈恒顺、毛凤记、蔡协记四大家,他们工商兼营,依靠强大经济实力,在镇江丝织生产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其中,陶谱华创立陶聚茂谱记绸号于城南谢家巷内,他的三子陶怡,字又怡,自幼随父经商,因严守商规、重视承诺,深受丝织同业敬重。1853 年,太平天国军攻克镇江,为躲避兵灾,陶又怡带领家人经辛丰、丹阳辗转至江北安平的仇家村避难。1862 年,陶又怡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而他的两位兄弟厚培、怡心恰好外出未归。临终之际,陶又怡招来两位弟媳,郑重叮嘱:“往年有溧阳人王性明,卖丝所得 800 两白银存于我商号,还给了他书券(凭证)。日后王性明来兑现,务必如数偿还,商业以‘信’为本,切不可坏了陶家招牌。” 两年后,果然有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孩子来到商号,哭诉道:“我是溧阳王石氏,丈夫王性明已去世两年,他临终遗嘱说有卖丝所得 400 两白银存于贵号陶又怡处,原凭证毁于战火。亡夫嘱咐,陶又怡是忠厚长者,让我前来哀求,他定会怜悯我们孤寡,如数偿还所存银两。” 王石氏说着,悲痛万分,声泪俱下。厚培、怡心因她所说银数与父亲交代的不符,担心有误,便寻访熟悉王家情况的一位伙计,并请其前来当面证实,确认王石氏确实是王性明的妻子。厚培、怡心随即以 800 两白银偿付。王石氏和幼子对二人跪地叩谢,千恩万谢后带着银子离去。在没有借贷凭证,且两位当事人都已离世的情况下,陶聚茂谱记绸号能够坚守为商根本,秉持诚信至上,实在难能可贵。这一 “信义” 佳话一时间传为美谈。
镇江回民人口众多,约占镇江总人口的 3% 左右,这一比例在江苏全省居首。回民向来以善于经商闻名。铜锡器皿业是回民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上世纪 20 年代,同时存在涌兴裕、源康、永茂恒、涌泰昌、源康西等五家铜锡店,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是涌兴裕。镇江涌兴裕由杨白山、杨星斋兄弟二人创办,辛亥革命后由白山之子杨光宇掌管。杨光宇是镇江地方的知名人士,曾先后担任镇江商会常委、商团团副、同业公会主任委员、清真寺寺董等职务,并且一直以 “诚信” 在镇江商界享有盛誉。涌兴裕开设于清光绪年间,最初名为华涌兴,位于西越城内,后来迁至大西路繁华地段山巷东面,此地门面宽敞、房间众多,极具发展潜力,只是资金不足,于是杨家和合作伙伴金家追加股金,将字号改为涌兴裕。涌兴裕业务以批发为主,不仅与苏北各城镇有往来,在长江流域各商埠也有业务往来,尤其与九江涌兴裕来往更为频繁。两地涌兴裕虽各自承担盈亏,但存在连带关系,凡是九江无法生产的铜锡器皿,都从镇江采购。九江当地没有铜炉坊,收下的杂铜全部运往镇江加工,仅九江一处的进出业务累计约占镇江涌兴裕全年营业额的 40% 左右,所以双方合作十分紧密,后来九江涌兴裕成为镇江涌兴裕的分店。
上世纪 20 年代初,镇江清真寺阿訇谈季祯等三人创立 “镇江回教敬恤会”,依照《古兰经》规定征集五功之一的 “天课”,用以救济贫困。所积累的资金全部存于涌兴裕商号内,按月息八厘获取利息,到 1937 年已积累银元上万。镇江沦陷时,日军烧杀抢掠,涌兴裕商号全部财产毁于战火,所存资金也化为乌有。当时店主杨光宇已卧病在沪,经济极为窘迫,为偿还回教敬恤会的资金,杨与九江涌兴裕分号经理金浩如决定,即便倾家荡产也不能丧失信用,毅然卖掉位于九江大中路的三层钢筋水泥结构、面积达 577 平方米的门市房,偿还了敬恤金。最终杨光宇贫病交加去世,但他倾家荡产坚守 “信义” 的高尚品格,长久地在镇江商界流传。
现代商人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意识与古人相比,虽存在诸多差异,但无论古今中外,但凡成功的商人,在商业道德上所遵循的原则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将诚信视为经商成功的首要因素。诚信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也是今人坚守的准则,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石。
有着百年商埠历史的镇江,注重商业道德,重视商业和谐,生意场上流传着无数感人的诚信故事。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故事长期以来逐渐被埋没。在倡导完善法治诚信的当下,挖掘这些 “过往之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