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街头,4 元一杯的柠檬水、6 元一杯的珍珠奶茶,看似薄利的冰饮生意,实则暗藏惊人暴利。
蜜雪冰城一年卖出 74 亿杯饮品,狂揽 31 亿净利润,而农夫山泉一袋 2 千克的冰块竟敢卖到 22.8 元,相当于同等重量矿泉水价格的 4 倍。
一、成本真相:一杯冰饮的 “魔术” 拆解
蜜雪冰城的 6 元珍珠奶茶,原料成本仅 1.2 元:糖蜜 0.3 元、珍珠 0.2 元、茶叶 0.1 元、包装 0.4 元,再加上机器折旧和水电,总成本不超过 1.5 元。
即便算上加盟商的人工和租金,终端毛利率仍超过 70%。更惊人的是,蜜雪冰城通过向加盟商销售原料和设备,2023 年实现 203 亿营收,净利率高达 16%,秒杀比亚迪等制造业巨头。
农夫山泉的冰块生意同样魔幻。4 吨自来水经过 24 小时缓冻工艺,最终仅产出 1 吨冰,能耗成本是普通制冰的 3 倍。
但通过绑定山姆会员店等高端渠道,2 千克包装的冰块成功将冷链成本摊薄至 0.3 元 / 杯,实现 50% 以上的毛利率。这种 “规模效应 渠道溢价” 的组合拳,让冰块这种传统商品摇身变成暴利产品。
二、供应链战争:从原料到终端的全链条收割
蜜雪冰城的成功本质是供应链革命。其 38 个原料基地直采四川柠檬,成本比市场价低 20%;79 万平方米自建工厂实现果酱、糖浆 100% 自产,辅料成本下降 30%。
更绝的是,通过 27 个区域仓和 40 家配送中心,乡镇门店 12 小时内即可补货,物流成本仅占营收的 3%。这种 “从土壤到吸管” 的全链条控制,让单杯饮品生产成本压缩至 1 元左右,彻底颠覆了传统茶饮的盈利模式。
国际案例同样印证供应链的力量。美国 AriZona 冰茶 31 年坚持 99 美分定价,秘诀在于极致的成本控制:更换更小规格的罐盖节省铝用量,自建车队凌晨送货降低运输成本,甚至通过包装设计替代广告投入。
这种 “抠门哲学” 让其在通货膨胀中逆势扩张,年销量突破 10 亿罐,创始人身家达 63 亿美元。
三、生态:从冰杯到柠檬的产业共振
冰饮生意的暴利已延伸至整个产业链。2025 年冰杯市场规模预计达 630 亿元,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耗 48 杯,远超咖啡消费量。蜜雪冰城推出 1 元雪王冰杯,3 个月内销量破亿;
农夫山泉 4.5 元 / 杯的冰杯,单价是矿泉水的 7 倍,却因 “慢融工艺” 和 “千岛湖水源” 成为网红。更妙的是,冰杯与饮料、酒类的搭配场景创造了新消费:便利店调酒(酒 冰杯 果汁)外卖量同比增长 300%,写字楼冰咖啡订单增长 40%。
原材料端同样上演疯狂故事。四川安岳柠檬因气候干旱涨价 3-5 倍,导致中小茶饮店柠檬水利润归零,但蜜雪冰城凭借自有潼南柠檬基地,成本仅上涨 5%。
这种 “原料掌控力” 让头部品牌在供应链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中小商家只能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四、风险与机遇:冰饮江湖的暗礁与蓝海
风险一:原材料波动。柠檬、糖蜜等大宗商品价格受气候和国际市场影响巨大。2025 年四川柠檬减产导致批发价上涨 113%,中小品牌叫苦不迭,而蜜雪冰城通过提前锁价和自有基地安然度过危机。
风险二:健康监管。全球减糖趋势下,元气森林冰茶 “减糖>25%” 的策略大获成功,而传统高糖产品面临市场萎缩风险。英国 “糖税” 政策实施后,饮料含糖量平均下降 10%,倒逼企业进行配方改革。
机遇一:健康化转型。低糖、零卡冰饮成为新风口。元气森林冰茶通过真茶萃取和天然果汁,在减糖的同时保持口感,用户满意度超越传统品牌。这种 “健康不妥协” 的产品逻辑,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机遇二:场景创新。饿了么推出 “1 分钱冰杯” 活动,带动酒水饮料外卖量增长 300%,证明即时零售平台能有效激活消费场景。冰雪时光在东南亚市场强化冰饮产品线,在欧美推出本土化改良产品,12 个月内开拓 11 个海外国家,验证了地域差异化策略的有效性。
当消费者为 4 元柠檬水的性价比欢呼时,蜜雪冰城正通过供应链赚得盆满钵满;当年轻人沉迷于便利店调酒的社交乐趣时,冰杯背后的冷链物流和包装企业早已完成资本积累。
冰饮生意的暴利密码,藏在 4 吨水制 1 吨冰的工艺里,在 38 个国家的原料基地中,在凌晨一点的物流车队上。未来的商业竞争,终将是供应链效率的战争 —— 谁能把 1 元成本做到极致,谁就能在低价市场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