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们,在经f过上学期拼音、基本字形笔画的扎实学习后,现已能熟练的进行读写。尤其是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对于字的构架的认识。比如:春字,三人坐在太阳上。这样方法学写汉字,优点在于能加深记忆,尤其是一时想不起的时候,可以通过分解再组合的方法,拼成字。
昨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了,优秀作文,首先,看到的是黄筱瑶的,春天象妈妈的手、妈妈的吻,比喻、拟人用得很贴切,把春天写得美得一首词;其次,学习的是赵俊儒的,记得里面写春天里的布谷鸟的,印象特别深刻,布谷、布谷的叫着,特别的形象,感觉耳边就听到布谷的啼鸣;还有郑淑桐的,春天里的好景、好词运用贴切……
春天的风是柔柔地,正如老师的谆谆教诲,轻风细雨般着滋润着孩子的心灵。让我们徜徉这让人沉醉的春风里,让孩子们跟随着春的脚步,写出更多更美的对春的感受。
我家的蚕宝宝(养蚕手记)
养蚕已经第五天,今天才把图片和养蚕的一点趣事,与各位小朋友,各位家长一起分享。
先上图,第一天蚕宝宝
再看看第五天的蚕宝宝
是不是大很多的!
前几天,忙得忘了给蚕拍照了。没能留下第一手资料,有些遗憾。不过养蚕的乐趣,到是让我像一个孩子一样的开心。
说实话,虽然作了妈妈,但是对于这种软体昆虫,还是心有余悸的,一直不管拿手抓的。但是为了给孩子作表率,豁出去,硬着头皮,闭着眼睛一抓,就捏在了手上,而且还挺乖的,没咬我嘛。这下就彻底不怕了。然后,是找桑叶,小区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树叶扒了个遍,却偏偏没找着咱们蚕宝宝喜欢吃的桑叶,所以第一天两天,有些扣克蚕的口粮了。第二天,在周围到处转悠。奶奶发现,说是运河路有一棵小野生的桑树,摘了几片叶子回来,不错,那新鲜的桑叶,让蚕宝宝吃了个饱。第三天请孩子再摘些叶子回来,怪了,这些叶子放在盒子里,蚕一口都没吃,什么原因,挑食?吃饱了?好象都不是,再换了些新鲜的还是不吃。
经过多次的观察和别人询问,原来,这次采的是酷似桑叶的树叶,也难怪蚕宝宝不愿吃了。找到原因,赶紧纠正过来。还托人采了一大袋桑叶放在冰箱里,慢慢吃,这下蚕的口粮就顺利解决,再也不用为桑叶发愁了。
瞧,第五天的蚕宝宝长得是又白又嫩!
先上图,第一天蚕宝宝
再看看第五天的蚕宝宝
是不是大很多的!
前几天,忙得忘了给蚕拍照了。没能留下第一手资料,有些遗憾。不过养蚕的乐趣,到是让我像一个孩子一样的开心。
说实话,虽然作了妈妈,但是对于这种软体昆虫,还是心有余悸的,一直不管拿手抓的。但是为了给孩子作表率,豁出去,硬着头皮,闭着眼睛一抓,就捏在了手上,而且还挺乖的,没咬我嘛。这下就彻底不怕了。然后,是找桑叶,小区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树叶扒了个遍,却偏偏没找着咱们蚕宝宝喜欢吃的桑叶,所以第一天两天,有些扣克蚕的口粮了。第二天,在周围到处转悠。奶奶发现,说是运河路有一棵小野生的桑树,摘了几片叶子回来,不错,那新鲜的桑叶,让蚕宝宝吃了个饱。第三天请孩子再摘些叶子回来,怪了,这些叶子放在盒子里,蚕一口都没吃,什么原因,挑食?吃饱了?好象都不是,再换了些新鲜的还是不吃。
经过多次的观察和别人询问,原来,这次采的是酷似桑叶的树叶,也难怪蚕宝宝不愿吃了。找到原因,赶紧纠正过来。还托人采了一大袋桑叶放在冰箱里,慢慢吃,这下蚕的口粮就顺利解决,再也不用为桑叶发愁了。
瞧,第五天的蚕宝宝长得是又白又嫩!
今天是二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天了,看着这一学期来的班级的活动,各位家长的感受,心中有一股暖流。从一年级刚刚入学时的,不懂事的孩子,到现在学习生活能够完全自我打理。生活、学习都已养成良好的习惯,许老师的对做作业,做事情的计时方法,让孩子磨蹭的习惯改了不少。每日至少读一篇文章、作文的习惯,有助于改正注意力不仔细的习惯。
看到很多妈妈都在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是一个很值得让家长们骄傲的习惯,孩子的学习已逐渐放手,学习本就是应该自主学习,学会预习、复习、总结的孩子才会更有冲劲。孩子们,新的一年来了,祝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祝老师们,在新一年里,工作顺利,心想事成,身康体健,阖家欢乐!
祝各位家长们,在新年里,一切都顺顺当当,想啥有啥!
看到很多妈妈都在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是一个很值得让家长们骄傲的习惯,孩子的学习已逐渐放手,学习本就是应该自主学习,学会预习、复习、总结的孩子才会更有冲劲。孩子们,新的一年来了,祝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祝老师们,在新一年里,工作顺利,心想事成,身康体健,阖家欢乐!
祝各位家长们,在新年里,一切都顺顺当当,想啥有啥!
给家有莘莘学子的家长们
为什么美国孩子那么自信?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他们爱孩子,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他们知道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会鼓励孩子做他自己,扬长避短,相信孩子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孩子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精神科医生认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超过了学校和社会。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只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她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实际上她比所有的人贡献都大。她觉得和美国人相比,自己在实力上最强,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为这个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机会。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后,感慨万千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是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分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哪里像我们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父母说骂就骂,违反了纪律,老师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里有一点尊严可言?
她说:“像我这种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击得自信全无,别说那些差生了,难怪那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细小的感觉,给孩子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
三、赞赏使孩子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应当对孩子多一些赞赏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夸奖和赞美,不要害怕会把孩子给“夸得不知天高地厚”“夸得骄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当孩子遭遇失败或孩子行为有过失时,不能对孩子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盛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
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们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的演出机会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能力强的孩子会把台词记下来,背着讲,而有些孩子则手拿台词照着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200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如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
小学的运动会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参加比赛的,篮球足球棒球等运动队还有管乐队弦乐队,谁想参加谁就报名,不是根据个人水平甄选的。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观众们都是掌声雷动给予孩子们鼓励。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讲,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有的小孩讲话没个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会表扬他的观点特别,勇气可嘉。
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进行表扬,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孩子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得到自信。
最开始接触到美国学校的老师,我以为自家孩子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后来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才知道鼓励学生发现孩子的长项是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身上显现出的性格行为上的缺点,大多数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和榜样欠佳有关。
所以,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带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孩子要尝试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会说:“得了吧,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别丢人现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自信,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培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对自己的小孩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过奖,不管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孩子学的是哪个专业、上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他上没上大学,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实实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会在未来的世界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学历、工作成就、金钱、外貌这些外在的价值支撑,他自己认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的平和正是来自于此。
为什么美国孩子那么自信?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他们爱孩子,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他们知道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会鼓励孩子做他自己,扬长避短,相信孩子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孩子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精神科医生认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超过了学校和社会。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只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她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实际上她比所有的人贡献都大。她觉得和美国人相比,自己在实力上最强,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为这个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机会。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后,感慨万千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是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分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哪里像我们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父母说骂就骂,违反了纪律,老师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里有一点尊严可言?
她说:“像我这种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击得自信全无,别说那些差生了,难怪那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细小的感觉,给孩子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
三、赞赏使孩子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应当对孩子多一些赞赏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夸奖和赞美,不要害怕会把孩子给“夸得不知天高地厚”“夸得骄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当孩子遭遇失败或孩子行为有过失时,不能对孩子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盛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
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们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的演出机会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能力强的孩子会把台词记下来,背着讲,而有些孩子则手拿台词照着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200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如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
小学的运动会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参加比赛的,篮球足球棒球等运动队还有管乐队弦乐队,谁想参加谁就报名,不是根据个人水平甄选的。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观众们都是掌声雷动给予孩子们鼓励。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讲,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有的小孩讲话没个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会表扬他的观点特别,勇气可嘉。
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进行表扬,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孩子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得到自信。
最开始接触到美国学校的老师,我以为自家孩子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后来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才知道鼓励学生发现孩子的长项是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身上显现出的性格行为上的缺点,大多数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和榜样欠佳有关。
所以,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带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孩子要尝试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会说:“得了吧,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别丢人现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自信,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培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对自己的小孩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过奖,不管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孩子学的是哪个专业、上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他上没上大学,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实实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会在未来的世界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学历、工作成就、金钱、外貌这些外在的价值支撑,他自己认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的平和正是来自于此。
三袋米的故事
一定要看完太感人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吱唔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
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
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大哭][大哭][大哭]
智慧小语:三袋米,代表了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因此,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
一定要看完太感人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吱唔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
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
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大哭][大哭][大哭]
智慧小语:三袋米,代表了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因此,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
钓鱼高手
镇江市中山路四(3)班 王筱韵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位钓鱼高手,他就是我的老爸。
他的眼睛虽然不大,却很敏锐,任何一条小鱼也别想逃过他的眼睛;还有一个灵敏的鼻子和一张严肃的嘴巴。他深色发黑的皮肤就是因为常年钓鱼时,在太阳底下曝晒而形成的。我的老爸简直就是一个“钓鱼迷”。每到老爸的自由活动日——星期六,他一大早四五点钟天不亮就起床,轻轻的下了楼,赶紧开车直奔乡下找好的鱼塘,仿佛鱼儿正在那儿等着他呢!
有一次,老爸带我去钓鱼,到了鱼塘,他从车里拿出折叠椅,放在树荫下,立马开始钓鱼。只见他的双眉紧皱,眼睛目不转睛,死死的盯住浮标,生怕错过钓每一条鱼的机会。“哗”的一声,一条鱼挣扎着被老爸的渔竿给拎了上来,他立即把鱼甩到旁边的草丛里,惟恐自己辛辛苦苦钓上来的鱼,挣脱鱼钩逃跑了。大约一个多小时老爸钓了满满一篓鱼,我们满载而归。
回到家,他也不闲着,把一部份鱼养起来,另一部分鱼现杀现吃。他的厨艺也不错,鱼肉又嫩又鲜,太美味了!
这就是我家的钓鱼高手——我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