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同桌的你劳燕分飞
最近听女儿说起《同桌的你》,说好多同学约了一起看。还哼了两句歌词,说:胡夏唱的,歌词赞吧?
我心里冷笑两声,朗朗地告诉她,你OUT了,这是老狼的歌,
多久前就红遍全中国了……
昨天晚上,陪她一起看《同桌的你》。
结构仿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只不过,那是在台湾,校园氛围更开放些;这是在大陆,好多狗血剧情让人忍俊不禁。
都有青春的躁动,都有真挚的爱情;都有刻骨铭心的交往经过,都有扼腕痛惜的分手结局。
看完,前排一个女生幽幽地说:为什么非要分手啊,在一起怎么不好。。。。。
我在心里解释给她听:文学作品中,悲剧最美;现实生活中,谁愿意哭着度日?
《那些年》里,感情更纯,结束更早,是学生时代的恋情——大学期间,女生终于抛弃了那个不成器的男生。
《同桌的你》中,感情更深,从学生时代到大学毕业出国留学——甚至有过流产,感情没有硬伤,却是输给了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的空间现实。
我比划给女儿:记得地球仪吧?中国——在这里,美国——在这里,可能吗?
所以爱情不能决定所有,指望别人等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成全对方都是不实际的,比翼双飞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就文艺青年来说,在记忆当中的,爱情永远是最珍贵的一页。
一旦下手写个文,写个歌,哪怕是写个读后感啥的,也总是要为真挚的青春情感热泪盈眶。
对更多的青春经历者来说,当然都是同样的慨叹:
那些年,同桌的你劳燕分飞,如今,你还好吗?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跟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将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啦 啦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