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团圆的期盼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在国人对春节的集体记忆中,一个个具体的年俗,是过年最生动的表达。然而,在热闹和红火之外,一些传统年俗被异化,给不少人带来了烦恼。
在一些地方,春节红包“水涨船高”,将金额的大小与“面子”“重视程度”挂钩,畸高的春节压岁钱,成了每年春节“压”在人们身上的不可承受之重。一些地方春节“人情酒”成风,讲排场、比阔气、搞奢侈浪费、搞大吃大喝,让一年务工挣的钱回乡大多吃了酒。一些地方盛行过度购买年货、赠送昂贵礼物,盲目攀比,加重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人过年期间整天沉浸在牌桌上,被有心人以打牌为名借机敛财,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甚至陷入“牌桌陷阱”。春节的传统风俗被异化,人们互相之间的祝福被扭曲,过年的年味儿也变了味儿。
包红包、送年礼、聚会活动,这些热闹喜庆、象征着新年祝福的习俗被异化成了攀比、炫富、“人情债”等不良风气,甚至成了一些人的生意经。对于这种现象,一些年轻人开始“整顿春节”,他们在尊重和传承传统习俗的同时,开始流行春节新风尚。为“压岁钱”减负,只发小额红包图个喜庆;拜年礼从吃喝入手,更注重实用性;理性消费,多陪家人,让春节的年俗回归了本来的人伦亲情和美好祝福意义。
近年来,我国多地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发布春节倡议书,纠正跟风攀比等不良风气,提倡新时代的新年俗。各地政府要引导群众树立关于春节年俗的正确观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引导基层将压岁钱合理发放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大家都期盼能整顿春节不文明旧俗,呼唤更为轻松、更有人情味的崭新风气。
即将到来的农历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希望广大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注重春节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各地各部门也应深入挖掘并丰富春节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创新过节形式,挖掘和展示各地特色民俗,吸引年轻人的广泛参与,为春节文化注入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