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8月1日,日产汽车正式以4.04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印度金奈合资工厂RNAIPL持有的51%股权出售给雷诺集团。交易完成后,这座年产能48万辆的制造基地成为雷诺全资子公司,日产彻底退出印度境内的汽车生产,未来在印销售车辆将全部交由雷诺代工。这一动作不仅终结了双方长达15年的合资历史,更揭示了日产在全球新兴市场战略的重大转向——从直接生产转为轻资产运营。

尽管日产在印度市场曾凭借Magnite SUV创造亮眼成绩——连续三年销量突破3万辆,2024年初累计本土销量超10万辆,成为“印度制造”的典范——但单一车型的成功无法掩盖整体经营的结构性危机。

日产始终未能突破印度市场的外资二线阵营。即便在年销峰值期,其总规模也仅维持在数万辆水平,与雷诺年销10万辆的表现存在显著差距。



金奈工厂设计产能达48万辆,但近年实际产量远低于此。工厂长期面临产能放空困境,成为日产业务链上的沉重负担。

2025年印度车市持续疲软,连市场巨头现代汽车也遭遇重创——Q1净利润下滑7.7%,7月本土销量同比暴跌10.28%13。行业寒冬加速了日产退出决策。

2

印度工厂出售本质上是日产 Re:Nissan全球重组计划的关键切口。面对2025财年Q1高达791亿日元的营业亏损,日产被迫启动激进改革:计划将17座工厂缩减至10座,除印度外,阿根廷、墨西哥及日本本土工厂同步关闭,全球裁员比例达15%。通过4000项降本方案,第一季度即削减固定成本超300亿日元(日均3.3亿日元),并储备3.1万亿日元流动性资金以构筑财务安全网。印度工厂股权出售带来约4亿美元现金回笼,为电动化转型提供弹药。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日产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 “生存优先” ,印度作为长期低贡献市场,自然成为优先切割的资产。

与日产撤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雷诺对印度市场的强势加码与日产在中国市场的纵深布局——凸显出新兴市场策略的“分治”逻辑:

全链掌控:金奈工厂将成为雷诺新兴市场核心枢纽,计划升级CMF-B平台适配能力,支撑未来多款新车型投产。

出口跳板定位:工厂历史出口占比超40%,覆盖全球百余国家,与雷诺“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基地”的战略高度契合。

本土化加码:新任CEO斯特凡·德布莱兹(Stéphane Deblaise)9月履新,将领导350家销售网点的渠道深化。

3

当印度生产被放弃,日产却在中国按下电动化快进键:东风日产技术中心获100亿追加投资,中国团队首次主导车型开发,将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内。N7电动车型的成功,上市50天订单破2万,2025年6月以6,189辆销量登顶合资新能源榜,用户中35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达70%。N7将于一年内登陆欧洲、中东及印度市场,实现“中国研发,反哺全球”的战略闭环。

外企君小编观察认为,日产退出印度生产,揭示了跨国车企在新兴市场的战略进化:

①重资产模式退潮:在印度等波动性市场,自建工厂的刚性投资风险凸显,代工、技术合作等轻资产模式更受青睐。

②区域分工专业化:车企更倾向将不同市场作为差异化的价值环节——如中国为研发与电动化中心,印度为成本型制造枢纽——形成全球协同网络(雷诺在华设电动车研发中心却无生产基地即为明证)。

③联盟关系再造:雷诺-日产通过印度工厂股权重构,探索从“资本捆绑”转向“弹性合作”的可能,为联盟重塑提供样本。

日产清空印度资产,表面是财务压力下的战略收缩,深层则是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必然选择。当4亿美元的交易落下帷幕,日产的“减法”为其赢得了电动化转型的喘息空间,而雷诺的“加法”则赌注于印度市场未来的规模红利。新兴市场不再是无差别扩张的乐园,而是需要精准定位的战略拼图。

在这一轮汽车产业大迁徙中,能否像日产那样——在印度果断止血,在中国押注新生——或将成为传统车企转型能力的关键试金石。而金奈工厂易主的轰鸣声,已然为全球汽车产能的再平衡按下了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