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镇江分行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官塘桥鹏龙星徽奔驰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家有学子 » 宝塔路小学 » 梦想教育: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太多的付出和辛劳
    宝塔路小学  >  梦想教育: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太多的付出和辛劳     
    查看: 6112  回复: 3
    梦想教育: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太多的付出和辛劳      查看: 6112  回复: 3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9-30
    • 行业 其它
    •  
    梦想教育: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太多的付出和辛劳

    梦想培训——小初高1对1 高端领军品牌

    现在孩子的作业越来越难做了,咋感觉是留给家长的?”

    “班上的活动越来越多了,家长越来越手忙脚乱!”

    “孩子放学那么早,家长变得好狼狈!”

    亲,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最近,有一位妈妈感叹:“我恨不得成为全职妈妈!”其实,不少爸妈都发现孩子的负担似乎真的轻了,作业少了、放学早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自己却累惨了。自己每天花在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业、活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当减负真的来了,家长为啥狼狈不堪?
    作业是布置给孩子的,其实是留给家长的?

    减负!减负!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行多年,孩子们的作业量果然减轻了,有些地区甚至出台了政策规定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要控制在1小时之内,不仅时间短了,就连作业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从“小报”到手工,让孩子有了更多的动手机会,但孩子做不做得来,似乎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一位妈妈前几天就对着一堆布料犯难。儿子从幼儿园带回了个任务,要自己做演出用的头套。“幼儿园都没毕业的小屁孩,怎么可能会做?明摆着是给爸妈布置作业嘛。80后爸妈有几个还会针线活的?还有一个家长说,去年暑假,已经帮两个亲戚家的小朋友做了PPT,内容竟然是老师的课件

    人民网曾就孩子的创新作业对父母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家长的吐槽快把后台淹没了结果却是,1600名家长中,将近一半的选择了吐槽归吐槽,还是会努力完成,不能让孩子丢脸呀!而只有9%的家长敢任性地选明显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拒做!

    有家长就自嘲,每次孩子带回“奇葩作业,她就把内容发到朋友圈,马上会有朋友跟上更奇葩的作业,我就瞬间得到安慰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还有家长自我鼓励:“做着做着就会习惯的。孩子毕业之日,就是我琴棋书画成才之时。


    维护孩子自尊,班级活动也要“包办”

    一位妈妈在文章里这样记录道:“一次,女儿对我说:‘你能不能到学校来给我们班指导一下唱歌?’我说不行。之后我了解到女儿班里的合唱确实是一个家长帮忙编排的,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里的一台联欢会也是几个家长帮助组织的。

    每次有类似活动,女儿都会在我耳边唠叨,希望我也能去学校帮忙。”但在几次没有帮忙后,女儿对妈妈道出了心里话, “合唱比赛结束后,我们老师让×××(帮班里排练的那位妈妈家的孩子)站起来,我们全班同学都给他鼓掌,都对他说谢谢。我也想为班里作贡献。”

    当前,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创新,这本是合理的,老师也并没有强迫家长必须到校帮忙,但是,当家长是否帮忙与孩子在班级的地位关联时,很多家长都坐不住了,怎么忍心让孩子在同学眼中的形象下跌,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孩子提早放学,爸妈开始早退

    为了给孩子减负,孩子们的放学时间越来越早了,很多地方的小学下午两点半就可以放学了。在最近某地出台的减负新政中,小学低年级每周有两个下午不上课,中午1240就放学。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度过童年,但在实际执行中却给父母带来了很多不便。

    其一,由于人员流动加快,机动车越来越多,为安全起见,所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必须家长接送;其二,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半段,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已经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孩子提前放学,意味着家长需要提前按时接送,但“有几个单位能容忍我日复一日的早退?”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爸妈选择了将孩子送进了课外班,各种培训机构的费用都不轻,家长也为此多了一笔开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培训机构学习不同的科目,不仅完全打乱了一个班级的教学进度,而且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烈度。


    如何让减负发挥应有之义?
    教改不能光照猫画虎,应该形神兼备

    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有的地方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探索,是照搬国外,没有做更多的本土化改造,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同时,一些地区在改革中一刀切,比如,下午三点放学,取消学校晚托班,应该有一些配套和可选择的方案跟进。当然,改革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改革能够越来越完善。


    孩子的课后托管服务政府不妨管起来

    孩子三点半放学,家长五点下班,这段时间空档时间给家长添了不少麻烦。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冯平表示,希望动员全社会做好“学校教育退场、社会教育入场,以多种形式办好小学生课后活动管理班。

    其实,这之前,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均相继出台政策,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比如北京,要求小学放学后学校要安排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低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经费由北京市财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生人数,按城区生均每年400元、远郊区县生均每年500元标准拨到各区县,用于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包括外聘教师、场地租用、以及购买社会服务等费用。经费使用由区县统筹安排、专款专用。

    现阶段,家长最需要的是对孩子的课后托管服务。为此,小学放学后,课外活动需要实现每周5天,时间上与家长下班无缝衔接。冯平委员建议采取学校教育退场、社区教育进场模式,即由社区主办公益性质的小学生课后活动管理班。具体操作是,利用现成的学校教室,也可由政府出专款租()站舍,招募热心公共事业、有责任心、有能力的退休教师和干部为管理员,政府适当给予补贴。


    爸妈不妨放开一点

    100粒大米,称一称有多重?”这不是在超市买东西,而是常州市溧阳某小学四年级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一道家庭作业题。

    这道题却引起了家长的吐槽,学生家长付(化姓)先生在网上发帖抱怨:“这个题目太奇葩了,100粒米怎么称啊?我们家长跑菜场、跑米店,各种称量用具都称不出,最后,是一位做珠宝生意的家长称出了重量,跟大家共享了答案。”

    的确,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家庭、社会有义务为孩子创造可以创造的学习条件,但不是为孩子完成作业。很多时候,学校的本意是让学生去体验,但被家长“越俎代庖”了。

    缘何特色作业最后都只能让家长完成?家长赵文琪分析说,一些作业对孩子来说难以独立完成,而在协助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把握不好分寸,有时就会直接动手代劳了,久而久之,这些作业就变成了家长的作业。

    城区一小学的杨老师认为家长对特色作业的认识有误区,“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这需要一个过程。孩子在完成这些实践类作业的时候,正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不能剥夺了这个过程。”

    所以,各位家长在今后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多花点时间和心思,更多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启迪,而非“包办

    在特色作业的评价上,老师应该传递出一种观念,那就是做的好坏不要紧,但一定要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虽小,但也事关诚信,如果老师能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给孩子更多的鼓励,那么更多的家长可能就会让孩子独立完成了。她说,这样的话,家长也就不用担心孩子自尊心的问题了。



    镇江梦想培训(万达校区)

    地址:镇江市北府路27-2号(喜来登对面华都名城向东100米)   

    电话:0511-88988911   

    手机:13815179283(朱老师)
















    [ 本帖最后由 娇可可 于 17-6-22 19:16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9-30
    • 行业 其它
    •  

    【荐读】不要强迫一条鱼去爬树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每一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有其独特的生命气质。即使是同卵双胞胎,性格和能力也可能迥异。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我们做父母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会迷失在随大流的教导方式之中,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现在主流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是:上名校,拿第一,钢琴十级,奥数金牌……我上学的那时候,家里对我的期望是:一定要找一个国营单位、铁饭碗,24岁前必须结婚生子,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可惜,我没有一条听了我爸妈的:工作第二年就将铁饭碗辞了,32岁才结婚,34岁才生子,但觉得自己现在过得还算幸福。

      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世人的普适标准去要求孩子,根本没考虑过是不是适合他。如果孩子天生是左撇子,家长和老师会去纠正他,直到成功地将他变成右撇子。我们还喜欢拿其他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家孩子的短处,时时提醒孩子哪些方面技不如人。我小时候,手很笨,做家务时经常出错。因为天生是一个夜猫子,每天要家人将我从被窝里拽起来,匆匆去上学。所以我妈妈常常唠叨:“隔壁家的张**,你的同学王**,不但成绩好,帮家里带弟弟、妹妹,还会做家务。她们每天早睡早起,天一亮就起来读书。怎么从未见你晨读过呢?你每天睡那么晚,早上起不来。家里的活样样干不好,将来肯定嫁不出去……”妈妈唠叨的结果是:在做家务方面,我严重缺乏自信,现在家务还是做得非常的差。早睡早起我也做得不好,被纠正了几十年后还是一个晚睡晚起的夜猫子。

      有些孩子生来就身心健康、聪明乖巧、兴趣广泛、功课自己搞定、成绩名列前茅,不用家长操一丁点心。谁不希望生一个这样完美的孩子?可是,这种几率可能是几百万分之一。反正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属于这一类型。我儿子Alex是那种天赋平常、胆大顽皮、手脚闲不住,每天乱蹦乱跳,没有一个膝盖不带伤的孩子。他刚刚满七岁,晚上睡觉还会流口水,做功课磨蹭、发呆,写个字要憋半天,还会问我能否用奶瓶喝牛奶。Alex的表哥Conan比他大两岁,是一个长得帅气、性格温和、听话的男孩子。Conan从小由我婆婆带大,所以老人家常常会将两个孩子进行对比。表哥干净、整洁。他穿了一年的衣服还跟新的一样。但他的衣服一穿到Alex 身上,马上这里挂破一块,那里开了线,立即折旧。在婆婆眼里,Alex简直是一个养育失败的案例。Alex前段时间在读《Horrid Henry》系列。故事里的主角Horrid Henry是一个淘气又经常闯祸的小男孩,而他的弟弟被认为是Perfect Peter完美的彼得,从不行差踏错,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读这本书时,Alex长长地叹了口气,他觉得做一个大人眼里每天都乖的小男孩实在是太难了。“妈妈,我可以三天淘气,一天乖乖,一天既不淘气也不乖吗?”看完这本书,他认真地问我。可见,每天坐定定,斯斯文文对他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像一条鱼被要求必须学会爬树,而这条鱼挣扎着努力但永远学不会爬树。所以,我学着接受孩子好动、顽皮的天性,不去强迫他改变。

      几周前的一天,我去学校接Alex放学。等候时,突然听到一个妈妈用普通话大声在呵斥自己的儿子:“我从来都是拿第一,你怎么可能全班倒数第一?我的面子都被你丢光了,我怎么可能生出了你这样的儿子……你看某某的女儿,怎么样样都比你强呢?”所有等候的家长都扭过头去看这对母子。她的孩子看上去刚上小一,羞愧得泪流满面,头低得快到裤裆里去了。

      这个孩子应该跟Alex一样,刚才国内转到香港。对一个6岁多的孩子来说,从国内幼儿园转到香港的小学,适应广东话和繁体字本来就是非常大的挑战,加上香港小学的英文要求比国内高很多,科目也比国内更加繁重,孩子应该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还记得刚开学的前几周,Alex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很多繁体字都不认得。有好几次他不想起床上学。第一次学校小评估时,他的中文科(广东话)只得了20分(40分满分)。所以,我觉得这个男孩即使考倒数第一,也是很正常的。他的妈妈应该呵护他受挫后脆弱的心灵,舒缓他的压力,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自己的孩子。可以想像,这个孩子该会觉得自己多么的愚笨,连妈妈都觉得自己不行。

      我能理解这个妈妈作为香港新移民的压力,但觉得即使大人为孩子的教育而移民、搬家,付出了很多,也不能因为孩子在考试上的失利而生气、愤怒,而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到自己的孩子。

      对小男孩的要求和期望,本来就不能太高。如果,将小男孩跟同龄的小女孩比较,按小女孩能做到的事情去衡量小男孩,那男孩子们就更被比下去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给Alex报了学校的小提琴初级兴趣班,看看他是否喜欢。学了几个月,他拉琴还跟锯木头一样难听。有一天晚上,Alex爸爸突然跟我:“你有没有注意到Alex小提琴班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就是那个每次都坐得非常定定,拉琴又快、又好听的女孩。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还是一年级的全科第一名呢。男孩比女孩真是晚熟两三年啊!”所以,我从不将Alex与别的孩子对比,尤其不跟同龄的女孩子比较。我也绝不问孩子考多少名。学校大幅贴在校门口的各科优秀学生的排行榜,我们也不去看。但我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认认真真自己完成自己的功课,收拾好自己的书包,不懂的功课必须问我们。如果因为没有完成功课,被老师批评,那是他自己没有完成好自己的责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们应该去守护我们的孩子,观察和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特质。根据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走一条适合的路。不会读书的孩子可能拥有艺术、音乐、运动、空间或者人际交往方面的智能。但如果我们硬将他们塞到一条流水生产线上,按考试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他们合不合格、聪不聪明,那就是让孩子将自己最不擅长的短板去跟别的孩子的长板去比拼。最后,孩子与生俱来的智能没有精进,反倒有可能丧失自信,觉得自己真的非常蠢,是一个失败者。

      刚刚拜读了国际知名趋势大师大前研一的新书《教出孩子的生存力》,觉得非常受用。大前研一分享了他独特的育儿理念-把孩子养育成‘自食其力的大人’。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生存力,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学校教育不一定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两个儿子都曾辍学,在十几岁的时候,从大家认定的安定的、正确的轨道上脱轨。他的次子从小喜欢电玩,中学时热衷于程式设计,更把学校的功课撇在一旁,后来决定去美国留学,进了一所名校的电脑工程学系后,却说没东西可学而决定辍学。他的长子也一样,没有朝自己喜爱的化学之路前行,在大学时突然转换跑道,最终没有毕业。虽然脱离了传统教育的框架,大前家的两个儿子却坚强地生存下来。长子二十多岁时自行创业,经营一家网路顾问公司,约有四、五十名员工。次子则在一家提供游戏开发中介软体的技术公司任日本区总监,同时也另开公司,自己担任社长。对于孩子的培育,大前先生认为其实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眼前的表现,因为人生很长,只要不走错路,不染上赌和毒,走些冤枉路又何妨。帮助孩子找出适合他的路,让他把天赋发挥到极致,以后不管把他丢到世界哪一个角落,他都活得下去。就算是赤手空拳,也能靠自己挣一口饭吃—这样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很多亚洲的父母,面子问题是第一要务,所以他们宁死也不会让孩子中途辍学。相反,大前先生认为在传统学校里成绩愈优秀的孩子,将来才愈需要担心。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未来,能生存下来的将不会是那些善于背诵标准答案的人,而是不管处于何种状况,也能靠自己的头脑想出答案,并且拥有传达信息、策动人心能力的人。可是,现在传统学校所教出来的优秀学生,都是那些照本宣科背诵教科书、听到指令便毫无疑问跟从、擅长考试的学生。这样的教育不但培养不出学生多样化团体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也无法培养出自主思考能力、洞察力、判断力和传达力。那些受到学校良好调教的人,一旦没有答案和范本便什么都做不了,这群人是最不具价值、生存力最低的人。

      因此,他希望告诉所有父母,就算孩子成绩不佳,也没必要担忧。需要担心的反而是那些十分适应现今教育制度的优等生,尤其是毕业于一流大学的学生。这些高材生一直误以为自己是优秀的人才,抱有‘我在学校已经学得够多了’、‘我非常优秀’的心态,遇到挫折更容易受打击。加上他们生存力较弱,倒下之后往往一蹶不振。大前研一希望所有父母不要用刻板的价值管思考孩子的未来,而应该尊重孩子的天赋,进而磨练出他们的生存力。

      在亚洲各国,我们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看这个学生在背诵、记忆、考试方面是否厉害。 香港所有的公立和私立小学都会要求孩子背默中、英文。这种培养方式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大卫·布鲁克斯在《社会动物》记录了一个“可以记住一切事情的俄罗斯记者所罗门·舍力舍夫斯基 (生于1886年)”。大卫描述:“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所罗门·舍力舍夫斯基看了张写有由30个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复杂公式的纸,接着他们把这张纸放进盒子里封存了15年。当他们将纸拿出来时,所罗门·舍力舍夫斯基仍能准确记得上面的内容……所罗门·舍力舍夫斯基虽记得公式,但却不懂提取主要内容。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混乱、奇特的事实,但他不能将这些事实组织成重复的模式。这最终导致他不能读懂暗喻、明喻、诗歌、甚至是复杂的句子。”所罗门·舍力舍夫斯基的神经缺陷使他的大脑不能对记忆进行优先排序、综合、控制,以形成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和今天亚洲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相同,他们能够体验,但不能感知。我们的学校正在制造大批的所罗门·舍力舍夫斯基,这类学生拥有照相机似的记忆和瞬时记忆,但却永远不具有创造力。

      想想几十年后,智能时代来临时,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呢?是小时候会考试的、还是对某一领域拥有热情和创造力的孩子?如果我们为了适应现行的考试制度,去强拧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是以牺牲孩子未来的生存力和幸福为代价呢?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9-30
    • 行业 其它
    •  

    孩子不听话?教你一句话搞定他!
    这种孩子闹脾气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存在。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闹,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接着上面这个妈妈的问题看,我们设想两种对比情形:
    第一种情形,妈妈手捧衣服对孩子说:“我们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种情形,妈妈说:“宝贝,穿上衣服,我们就可以出发了!”孩子往往会爽快地回答道:“好!”

    为什么两种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区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沟通技巧。

    孩子的思维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时候,孩子的思维非常单纯,等到大一些,会有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他的思维,仍然是不可逆的。所谓不可逆,比如你问孩子“你的姐姐是谁”,他能 回答出来。如果你问“你姐姐的弟弟是谁”,他就无法倒推回来。这就是为什么前面那个例子,为什么会有那么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种情景中,妈妈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在表达:因为天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门。可是,孩子的思维不会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为外面天冷。相反,第二种情景中,妈妈说,穿衣服,我们就出门。如此,孩子自动地从前往后这么梳理,觉得是这么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导孩子明白事件的逻辑顺序,孩子也会更易理解和听话。

    少用复杂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为这些句子要么孩子听不懂,要么孩子有被威胁的感觉,都无法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妈妈爱说的:“你如果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出去玩儿之类”、“你如果不把饭吃饭,我就不给你吃零食了”。这种句 式,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很容易造成亲子 沟通的不畅,而且总是负性的说辞,就像是在威胁孩子,反而会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战妈妈设定的规矩。

    我们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时候,判断一切的标准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会持续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我一位朋友家儿子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他告诉我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他带儿子看电影,儿子指着男主角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可是电影里的人物角色,没有那么明显的好坏区分。于是我这朋友就告诉儿子,这个人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他儿子显然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没过多一会儿,儿子又开始问:那现在,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父亲才回过神来。于是,换了个方式,很干脆地告诉儿子:他是好人。他儿子这才长舒一口气,满意了。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可以有东西既好又坏,既不好又不坏的。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

    在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了发展以后,我们还会发现,孩子喜欢用“总是”“决不”“永远”之类非常极端和决绝的词,就是源于他们这个时候惯于单行线的思维模式。

    为此,面对孩子含糊其辞是绝对行不通的。若你跟孩子说“不好说”“都挺好”“你可以这样一点点那样一些”之类的话,孩子无法听懂。所以,能够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说的东西,就用黑白去说。不能的,就不说。如此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明确的是非观。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爱听废话

    1-3岁,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个坎。此时,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叛逆期并不是说孩子就是在胡闹。孩子有孩子的坚持。只有在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引起父母的注意 时,才会变得比较固执。

    1岁以前孩子没有语言能力,父母反而可以多说,也可以讲道理,语气温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够听懂,感觉到父母在传达着什么。而面对1-3岁的孩子,父母说话则要注意,必须要简洁明了。

    尽量少说:“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类的话,因为这样的句子多只会得到孩子挑衅的、否定的回答。此时父母说话的原则:少说不,多说可以选择的东西,不要和孩子废话。比如,不要反复啰嗦说:“你不能把鞋子放在这里那里”,“你别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适的说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进行道德说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适用,此时孩子犯错误也并不能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标准去要求孩子,必然会引来亲子之间的又一场战争。

    凡事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着皮肤和心灵的微妙的感觉在认识这个世界。他们活在梦里,也不会按照常理出牌。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孩子成长历程中跨不过去的一步。此时,孩子 所有的情感和情绪,不管再离谱,再不可思议,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拦。

    当然,尽管孩子不需要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负责,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坏性行为,父母就必须介入,通过规则设立以及恰当引导,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研究数据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于天生的气质类型,会比较难养,脾气会比较暴躁,40%的孩子其实都属于易养型,剩余为中间部分。更多 时候是父母自己脾气不好,缺乏方法,却还反过来觉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没有接纳自己的孩子,干脆把自己的耳朵对 孩子“关闭”掉,就更加谈不上良好沟通。

    听不听话,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儿;立规矩前,先让孩子知道

    孩子3岁之后开始共情,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样,这就给了他们理由要去和人沟通。而且,3岁以后,孩子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也有能力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护孩子社会化的最初尝试。

    我们常见这样一幕:父母带孩子去商场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要买这个买那个,然后父母就会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战。最后当然是父母赢了,并且对孩子冠之“无理取闹”。

    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父母可以在进商场之前,就和孩子约好:今天你可以买一件东西,咱们说好了,只买一件。如果父母不提前说,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是:带我随便逛下,不打算给我买任何东西。相反,孩子的内心可是充满了期待呢。最后,父母觉得孩子胡闹、不乖、不听话。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兴许孩子还会 觉得父母不好沟通、不好说话。

    另外,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们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跟孩子沟通。别看孩子小,一岁以内的孩子就已经有各种情绪了;一岁多的孩子就已经懂得“记仇”;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撒谎”,甚至还会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要把孩子当成人一样去看待。沟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9-30
    • 行业 其它
    •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68874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