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宁愿赔几千,也要搞歧视?简单来说,就是有些公司招聘时明目张胆写“35岁以下”“不招女性”,哪怕被投诉罚款几千块,照样不改。网友直呼:“这是把罚款当‘保护费’,欺负我们不敢维权?”
比如,某公司招个文员岗位,非要限35岁以下,结果被举报罚款5000块。但企业算盘打得响:招年轻人能省加班费、少请假,罚款成本比“优化员工”便宜多了!更离谱的是,有些公司连“星座”“属相”都成了招聘门槛,理由是“水瓶座太叛逆,属虎的克领导”。
法律明明规定“不得就业歧视”,但现实中,劳动者维权难如登天。有网友吐槽:“投了100份简历,就因35岁,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想告?证据呢?时间呢?耗不起啊!”
企业的“算盘”:违法成本太低,歧视反而“划算”
为什么企业敢这么嚣张?
1. 罚款像“挠痒痒”,根本不疼不痒
根据《就业促进法》,企业搞歧视最高罚几千块。但对企业来说,这点钱可能还不如一个月茶水间的咖啡预算。有律师算过账:企业筛选100个求职者的成本可能都超过罚款,所以宁愿交钱也要“精准淘汰”。
2. 隐性歧视更难抓
现在企业学“聪明”了,招聘广告不写歧视条款,但面试时直接问“结婚了吗?”“打算生二胎吗?”,或者用算法自动筛掉“大龄”“女性”简历。劳动者想维权?连证据都拿不到。
3. “35岁歧视”背后的真实逻辑
企业为啥偏爱年轻人?说白了,年轻人能熬夜加班、家庭负担少,性价比高。而35岁以上的打工人,可能上有老下有小,请假多、体力差,还“贵”。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直接让中年人成了“职场弃子”。
普通人的困境:35岁焦虑、性别歧视、地域黑…
1. 35岁=职场“死刑”?
程序员老张今年38岁,失业半年投了119份简历,只收到3个面试。他苦笑:“现在招聘软件上,35岁以上的岗位要么是保安,要么是保洁。”更扎心的是,连送外卖都要求“40岁以下”。
2. 女性求职:已婚未育=“高危人群”
女生小王面试时被HR连环追问:“有男朋友吗?”“两年内会结婚吗?”她说:“明明应聘的是会计,和结婚有什么关系?”但企业怕女职工怀孕影响工作,直接“一刀切”不招。
3. 地域黑:XX省人招谁惹谁了?
闫某某因为户籍是某省,投简历直接被拒。他一怒之下起诉公司,法院判赔9000元精神损失费,还要求公司登报道歉。但这样的案例太少,大多数人只能忍气吞声。
法律为啥管不住?维权比西天取经还难
1. 举证难:劳动者得自己当“侦探”
招聘歧视的举证责任在劳动者身上。但企业不会傻到把“不招女性”写进招聘广告,面试时的口头歧视更难录音取证。有网友说:“难道要我随身带录音笔去面试?”
2. 维权成本高:耗不起时间精力
就算证据确凿,走法律程序也要几个月。普通人要上班糊口,哪有时间天天跑劳动局?最后只能认栽。
3. 法律惩罚太“温柔”
相比国外动辄百万的罚款,国内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专家建议:罚到企业肉疼才行!比如第一次罚10万,第二次罚100万,看谁还敢顶风作案。
今天他们歧视35岁,明天就会轮到25岁
35岁歧视的本质,是企业把“用人成本”转嫁给劳动者。今天他们嫌弃35岁“太老”,明天可能连25岁都嫌“不够年轻”。如果所有人沉默,下一个被淘汰的,可能就是你我。
公平就业,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它关乎每个人的尊严,也关乎这个社会是否还有“奋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