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战略要地上党,爆发长平之战。
赵国廉颇将军率军抵御秦军,初战失利后,廉颇依据地形坚守,秦军久攻不下,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赵国在作战中接连受挫,一个都尉阵亡,赵孝成王忧心忡忡,急召谋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
楼昌主张速派使者赴秦求和,认为与秦国对抗对赵国不利。
虞卿则持反对意见,他深知秦国一心要击破赵军,此时求和,主动权完全在秦国手中,秦国不会轻易答应。
虞卿建议赵王派使者携带重金去结交楚、魏两国,一旦楚、魏接受赵国的示好,秦国便会怀疑各国又要合纵抗秦,心生忌惮,那时再谈和,赵国才可能掌握一些主动权。
然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执意派使者郑朱前往秦国求和。秦国热情接待了郑朱,给予其高规格礼遇。赵王以为求和有望,便将此事告知虞卿。
虞卿却断言和谈必败,赵军必危。因为秦国此举意在向天下昭示赵国已放弃抵抗,秦赵正在议和。其他诸侯国见赵国寻求与秦和解,便不会再出兵援赵。
秦国确认赵国孤立无援后,就更没必要真正议和,定会全力进攻。 事情发展果如虞卿所料,秦国隆重接待郑朱,却将其示好消息大肆宣扬,让各国以为秦赵即将和谈,实则根本无意与赵达成和平协议。
赵国在外交上彻底陷入孤立,待到赵括领军出战,赵军被秦军重重围困,最终在长平惨败。经此一役,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则进一步巩固了在战国的强势地位,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