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奖最具含金量的生理学与医学、物理学与化学奖项已经公布,新诞生了9位诺奖获得者;这其中有两位黄皮肤获得者;一位是生医奖的坂口志文(大阪大学),一位来自化学奖的北川进(京都大学)。
今年诺奖京都大学是出尽了风头,北川进与坂口志文都有京都大学的学习背景;然而京都大学的世界排名一般在50位左右徘徊,与我国的清北浙复交差不多;但是我们的五校,至今在诺奖上无任何表现!
2025年日本有两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奖,让日本获得诺奖人数一下子增加到了29位;位居亚洲第一,世界领先!
在本世纪初,日本曾提出“5030 计划”—— 要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培养出30位诺贝尔奖得主,一度被嘲讽为“狂言”。随着坂口志文与北川进的获奖,它们在21世纪前24年拿下21座,目标已完成70%多,从进度看应该问题不大!
从经济、文化与科研的水平看,我们与日本确实有差距,但是日本人的获奖,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同是黄种人或者儒家文化圈,我们也不缺自然科学细胞,有崛起的希望!
由此可以想到,日本科学家能做的科研成就,我们科学家也是可以的。既然人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初步判断是在教育与科研上!
目前国内对诺奖主流看法是两种,一个是诺奖无用论,项中专最为代表;说诺奖不能反映真实的科研水平也没有用,评奖带有一定的偏见,不必过分的追求!
其次是反思论。我国科研水平最高的是院士,在已经诞生的1800多位院士中,无一获奖;唯一获奖的屠呦呦还不是院士,说明院士质量堪忧。
还有一个反思就是教育与科研体系。我们的教育过于标准化,喜欢以成绩论英雄;逼学生学很多无用的东西;优点是无限拉升了大众的教育底限,但是压制了创新的上限;这对基础科研非常不利!
我国的科研投入很大,但是效率低且行政化严重,科研人员必须学会“敬酒”;导致了大量科研资金附庸于行政!
隔壁在2025年诺奖上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反思肯定是要有的;诺奖无用论非常的浅薄。我们处于工业化的阶段,对应用工科的重视没有问题,这方面成果多是必然;这是正常的社会发展规律!
基础科研需要10-30年的积累,还要有大量的投入,这个冷板凳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在工业化早期更难坚持。大家都想去赚钱,投入到基础科研上资源相对就少,怎么会大量产生0到1的成果呢;其成果必然在1-100之间产生!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认识水平的提升,我们已经意识到“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的重要性,一直推进改革,以适应全球科技新的发展趋势!
提升科研的任务要谁来担当呢?还是院士们!一个是我们的院士遴选质量要大幅提升,权重倾向于基础学科。其次对院士的权限要做一定的限制,创新一定是年轻人的事情,要淡化院士的影响力,否则年轻起不来!
如此一段时间后,我们的基础科研一定会追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因为我们不缺大脑,更不缺勤奋!
非升即走的垃圾政策怎么可能培养出基础科学的诺贝尔奖?
[ 本帖最后由 suero 于 2025-10-9 13: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