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事故造成15人遇难。
事故是因为乘客刘某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与正在驾车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争吵,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实施危害车辆行驶安全的行为,驾驶员冉某用手格挡,并与刘某抓扯,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如何和孩子解释这件事
没有悬念地,网上声音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乘客刘某的行为非常让人厌恶。
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如果你和朋友在电视、手机、报纸上看新闻,和家人或朋友谈起时而被孩子听到,孩子问“万州公交坠江事件”是怎么回事,你应该如何向他描述或解释?。
如果简单一句“这个人该死”来解释,对低龄孩子来说,可能并没有理解透。同时我们也并不能达到启发式教育的目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从小接受的家教至关重要。而家教就是随时随地家里家外发生的大小事的沟通与交流过程。现代家教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对于“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事件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向孩子循循善诱,告诉他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能因为坐错站,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不要忘记了墨菲定律,事情终究会朝着你想到的不好的方向演变,换言之,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所以,告诉孩子,在马路上,请永远不要闯红灯。不管有多少人闯,你也要等待绿灯亮起的那一刻;告诉孩子,在公众场合,请永远不要大声喧哗,不管旁边的人如何大喊大叫、锣鼓震天——你可以选择离开,但不能选择仿效。告诉孩子,对答应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哪怕会遭受委屈,但终会真相大开。
“别人都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他们都没事,凭什么偏偏指责我”是不守规则者最真实的两种心理写照。还记得网上另一个视频,上海迪士尼一个妈妈带女儿插队,因被人指责而破口大骂。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说“哎,对孩子的影响多不好啊。”事实上在妈妈破口大骂时,女儿还在旁边帮腔!是的,一个人的劣根性是会代际传承的。
一味的逻辑思维并不够
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规则教育,逻辑思维,也是有所欠周的。一个孩子过度的理性,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对于“万州公交坠江事件”来说,我们不应该一股脑儿地将成年人的思维塞给孩子,让其失去了悲悯之心。悲悯不是盲目同情,而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人和社会、自然相处中,悲剧发生根源的一种人文思考。
我的孩子6岁。昨天他听我和他妈妈在说公交坠江的事情,他凑上来问怎么回事。我给他说完不遵守规则,就可能付出代价的道理,和相关例子后,儿子突然说,“那个司机死了,乘客也死了,他们都好可怜。”
这一句话一下子让我愣住了,深感意外,也深受启发。
第一,有些事情,可以引导,但可能并不需要过多去教,儿童从小的悲悯之心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成人世界里太多魑魅魍魉或尔虞我诈就担心孩子从小失去一些宝贵东西,会变得麻木不仁,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也是多此一举的。
第二,在小孩眼中,司机和车上乘客的死,是一样的生命的逝去,是不分孰重孰轻的,皆同等的值得惋惜的。这就是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孩子听你说那个乘客如果在下个站下车而不是立马要求司机停车,就可以避免悲剧,而孩子却也在思考:如果公交车司机能够及时停车,靠边解决问题,同样可能避免悲剧。
规则即坦途,规则即捷径
佛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对于万州公交坠江事件,是对成人社会的警醒,也不失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教育的一次契机。规则教育和人文关怀是品格养成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不能因为方法之难,而不去行启蒙之事。
这位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小学校长列出的孩子9岁前应该懂得并去践行的25件事情里,第5条讲的是:
“ 当你不确信事情可不可以做,先问许可。这样可以避免日后长时间的悲痛。”
如果把这条放在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是不是正好是我们上面说到的?
悲剧已然发生,希望每个人都能能由表及里,得到一点启发。无论如何,告诉孩子:守规则是最常识的事情,就算短期付出了比别人多一点的时间、精力或金钱,就算反遭到误解、嘲讽甚至指责,也要坚毅地走自己的路。因为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规则即坦途,规则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