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一行深入探访了“慈爱赋能小屋”的日常运作。项目负责人许花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小屋的创立宗旨、服务模式以及在推动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据许花介绍,镇江“慈爱赋能小屋”的教学采用“课内培训+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核心内容分为三个特色部分:一是情景式生活技能培训,由志愿者老师主导,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中进行现场教学,重点教授做饭、洗衣、打扫、收呢备的生活自理技能;二是融合互助学习模式,邀请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参与,采用“以大带小”(可能是年龄、能力或经验上的“大”带“小”)的方式共同上课。不同群体在课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容易产生理解与共鸣;三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吸纳社会爱心单位及个人加入教学过程,整合多方资源,共同为残障学员赋能。
在培训教室,调研组观摩了学员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学员们专注地学习整理收纳技巧,并实践了下面条等基础烹饪操作,其动手能力和逐步提升的自理能力赢得了调研组成员的赞许。与此同时,隔壁教室正同步开展学员家长赋能培训,体现了项目对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视。
镇江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任珊通过真实案例,分享了过去一年间学员们在小屋赋能支持下的成长故事与可喜变化,生动展现了项目对学员自信心建立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陈玉娟在调研中充分肯定了“慈爱赋能小屋”的创新模式与工作成效。她表示,该项目聚焦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通过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和赋能支持,有效提升了学员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参与度,为特殊群体融入社会探索了有益路径,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她强调,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南通民进将持续关注并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包容、平等的发展环境。
此次调研活动深化了南通民进对镇江市助残服务创新实践的了解,也为两地未来在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