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4-14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3-22
- 行业 商业贸易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3-22
- 行业 商业贸易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9-3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9-3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5-2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5-2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5-30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8-3-22
- 行业 商业贸易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5-22
对孩子适当的强制,是教育之必要
关于孩子的快乐成长有一个大的误区:把快乐局限在学习轻松、无忧无虑的层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一些家长常说的话是,孩子只要能够快乐幸福就好。问题是,要让孩子今天快乐很容易,但要让他未来也快乐幸福就有难度了。因为人生的一大无奈是,我们常常需要先把不喜欢做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机会做喜欢做的事情。而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专门培养。
适当的强制让人坚强进取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争取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够体会到的快乐。在成就感当中产生的快乐才是可持续的。更何况若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有汗水和眼泪!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是中老年人的人生观。我希望年轻人活得精彩,希望他们年轻时在艰难和容易的两条路中,选择艰难的路,只有这样,他们的生命才能不同凡响。我比较赞同虎妈蔡美儿的观点,“充分学习达到卓越,就可以带来开心,因为你会自信,感到骄傲并产生快乐”,我想,这样的快乐是年轻人应该追求的。
中国有许多这样的独生子女: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和进取心,初步表现出了闲散懒惰的特点。这在日本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中反思了日本民主体制下的一个弊端——机会恶平等,即“少数精英分子为国家创造财富,而社会大众则消费国家财富,过着唱唱跳跳快乐无忧的生活”。今天欧美国家之所以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恶平等,积极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潇洒享受诗意人生的人越来越多,导致政府税收减少而福利支出大增,既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又降低了国内公共服务的标准,引发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底特律的破产,希腊政府的破产,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危机就是例证。当然,中国还远远未到机会恶平等的程度。但是,考虑到中国家庭很多是独生子女的状况,这种恶平等有可能提前到来。
进取和吃苦精神,曾经是西方清教徒的名片,是西方取得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点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有明确阐述。放眼世界,今天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曾经是鼓吹积极进取的新教国家,譬如美国、德国、英国、北欧国家等。可见,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个社会永远不能丢的宝贵品质。
只是仅有进取和吃苦精神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培养关注远方森林的现代公民,还需要借鉴别人在创新教育中的培养机制,即在意志品质顽强的基础上加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适当的强制可以培养创造力
无自由无创造,这是常识,但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自由,度在哪里,却是有分歧的。我觉得这需要分类讨论。
情况一: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予这类孩子更大的自由度、更多试错的机会,把强制减少到能保证基本面良好的程度。孩子的基本面是什么?一、身体健康,二、心理阳光,三、礼貌待人。要做到这三点,需要一定的强制。对天赋很高的孩子来说,强制到此为止,他们不适合被圈养,而且大多会在这个良好的基本面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将所有孩子都放在教育的流水线上,用一个模子去刻画,结果教育高度同质化,创新性人才出不来。
情况二: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资质中等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特长,可塑性强,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他会发展得优秀;缺少压力,可能导致散漫,还可能染上恶习。要克服人的贪图安逸的天性,需要适度的强制教育。
从我们已有的人生经验来看,要想有所建树,一般要具备三个特质:优越感、危机感、自我克制。优越感让人自信,危机感让人努力,自我克制让人理性和专注。这些特质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生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家庭和学校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完善自己,鼓励孩子持续专注地做事情,帮助其逐渐建立起一个自己能独立获得成就感的生活模式——通过持续努力和专注体验到成就感。这个过程必然包含适度的强制。
从根本上来说,强制是一种恶,是反人性的,因为“它把别人看作不能独立思想之物”(哈耶克),会对人构成不同程度的扭曲,于是,求知欲和想象力常常被扼杀了;但另一方面,强制又可以检验出创造性,可以培养创造性。强制之下都不能扼杀的兴趣,也许就是真正的天赋。许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逼一逼孩子(以他的承受力为前提),其潜能更容易发挥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制的过程,与强制方向一致的天赋或者与之对立的天赋,体现出来的几率要小得多,孩子需要深度体验或者深度试错才能自我发现。
其实,“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许多音乐家、运动员、数学家等都是如此。以贝多芬为例,他在音乐界是出了名的刻苦。4岁时,经常练钢琴到午夜12点,有时还必须等他父亲回来检查后才能睡觉,否则要挨打;舒曼为了练琴,自制一个器具夹手,以至于后来把无名指夹废了。严格的纪律、刻苦的训练是可以与创造性和谐共存的。譬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拥有几乎最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但其作战时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军队,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是出了名的灵活运用战术的高手。
也许,要不要强制不是争论的焦点,关键是强制到什么程度?这要因环境而异,因孩子的承受力而异。比如,虎妈式教育在美国可能合适,因为在美国一些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堕胎、吸毒、校园暴力事件等,虎妈式的教育至少可以让孩子远离这些东西,加之美国大环境非常宽松民主,孩子常常在学校得到了足够的赞扬,这时,父母对孩子压一压,不至于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反而是一种矫正。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奥乔亚尖锐地指出了美式教育的弊端:“我们给予孩子太多的鼓励,不论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受到赞扬。现在我们就发现,许多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他们自我感觉非常好,但其实大都眼高手低,做的不如想的多。”
[ 本帖最后由 lostdodo 于 15-1-17 22:05 编辑 ]
关于孩子的快乐成长有一个大的误区:把快乐局限在学习轻松、无忧无虑的层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一些家长常说的话是,孩子只要能够快乐幸福就好。问题是,要让孩子今天快乐很容易,但要让他未来也快乐幸福就有难度了。因为人生的一大无奈是,我们常常需要先把不喜欢做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机会做喜欢做的事情。而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专门培养。
适当的强制让人坚强进取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争取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够体会到的快乐。在成就感当中产生的快乐才是可持续的。更何况若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有汗水和眼泪!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是中老年人的人生观。我希望年轻人活得精彩,希望他们年轻时在艰难和容易的两条路中,选择艰难的路,只有这样,他们的生命才能不同凡响。我比较赞同虎妈蔡美儿的观点,“充分学习达到卓越,就可以带来开心,因为你会自信,感到骄傲并产生快乐”,我想,这样的快乐是年轻人应该追求的。
中国有许多这样的独生子女: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和进取心,初步表现出了闲散懒惰的特点。这在日本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中反思了日本民主体制下的一个弊端——机会恶平等,即“少数精英分子为国家创造财富,而社会大众则消费国家财富,过着唱唱跳跳快乐无忧的生活”。今天欧美国家之所以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恶平等,积极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潇洒享受诗意人生的人越来越多,导致政府税收减少而福利支出大增,既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又降低了国内公共服务的标准,引发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底特律的破产,希腊政府的破产,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危机就是例证。当然,中国还远远未到机会恶平等的程度。但是,考虑到中国家庭很多是独生子女的状况,这种恶平等有可能提前到来。
进取和吃苦精神,曾经是西方清教徒的名片,是西方取得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点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有明确阐述。放眼世界,今天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曾经是鼓吹积极进取的新教国家,譬如美国、德国、英国、北欧国家等。可见,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个社会永远不能丢的宝贵品质。
只是仅有进取和吃苦精神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培养关注远方森林的现代公民,还需要借鉴别人在创新教育中的培养机制,即在意志品质顽强的基础上加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适当的强制可以培养创造力
无自由无创造,这是常识,但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自由,度在哪里,却是有分歧的。我觉得这需要分类讨论。
情况一: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予这类孩子更大的自由度、更多试错的机会,把强制减少到能保证基本面良好的程度。孩子的基本面是什么?一、身体健康,二、心理阳光,三、礼貌待人。要做到这三点,需要一定的强制。对天赋很高的孩子来说,强制到此为止,他们不适合被圈养,而且大多会在这个良好的基本面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将所有孩子都放在教育的流水线上,用一个模子去刻画,结果教育高度同质化,创新性人才出不来。
情况二: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资质中等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特长,可塑性强,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他会发展得优秀;缺少压力,可能导致散漫,还可能染上恶习。要克服人的贪图安逸的天性,需要适度的强制教育。
从我们已有的人生经验来看,要想有所建树,一般要具备三个特质:优越感、危机感、自我克制。优越感让人自信,危机感让人努力,自我克制让人理性和专注。这些特质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生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家庭和学校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完善自己,鼓励孩子持续专注地做事情,帮助其逐渐建立起一个自己能独立获得成就感的生活模式——通过持续努力和专注体验到成就感。这个过程必然包含适度的强制。
从根本上来说,强制是一种恶,是反人性的,因为“它把别人看作不能独立思想之物”(哈耶克),会对人构成不同程度的扭曲,于是,求知欲和想象力常常被扼杀了;但另一方面,强制又可以检验出创造性,可以培养创造性。强制之下都不能扼杀的兴趣,也许就是真正的天赋。许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逼一逼孩子(以他的承受力为前提),其潜能更容易发挥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制的过程,与强制方向一致的天赋或者与之对立的天赋,体现出来的几率要小得多,孩子需要深度体验或者深度试错才能自我发现。
其实,“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许多音乐家、运动员、数学家等都是如此。以贝多芬为例,他在音乐界是出了名的刻苦。4岁时,经常练钢琴到午夜12点,有时还必须等他父亲回来检查后才能睡觉,否则要挨打;舒曼为了练琴,自制一个器具夹手,以至于后来把无名指夹废了。严格的纪律、刻苦的训练是可以与创造性和谐共存的。譬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拥有几乎最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但其作战时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军队,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是出了名的灵活运用战术的高手。
也许,要不要强制不是争论的焦点,关键是强制到什么程度?这要因环境而异,因孩子的承受力而异。比如,虎妈式教育在美国可能合适,因为在美国一些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堕胎、吸毒、校园暴力事件等,虎妈式的教育至少可以让孩子远离这些东西,加之美国大环境非常宽松民主,孩子常常在学校得到了足够的赞扬,这时,父母对孩子压一压,不至于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反而是一种矫正。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奥乔亚尖锐地指出了美式教育的弊端:“我们给予孩子太多的鼓励,不论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受到赞扬。现在我们就发现,许多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他们自我感觉非常好,但其实大都眼高手低,做的不如想的多。”
[ 本帖最后由 lostdodo 于 15-1-17 22:05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5-2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9-3
[quote]原帖由 lostdodo 于 15-1-17 22:05 发表
本身我们做父母的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辈们的艰苦历程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我们所无法体会与经历的瑰宝,但至少在我们的成长中多多少少也能看到他们的辛劳拼搏而有所感悟!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是更加无法体会生活的艰辛了,而我们的父辈们对他们的宠爱更甚!所以如何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子女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学习路程,虽然不能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来盲目的给孩子套上这样那样的枷锁,但更应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孩子的脾气秉性加以因材施教,呵呵,路漫漫其修远啊!也希望老师能多发一些好的教育文章,把正确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我们!
本身我们做父母的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辈们的艰苦历程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我们所无法体会与经历的瑰宝,但至少在我们的成长中多多少少也能看到他们的辛劳拼搏而有所感悟!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是更加无法体会生活的艰辛了,而我们的父辈们对他们的宠爱更甚!所以如何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子女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学习路程,虽然不能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来盲目的给孩子套上这样那样的枷锁,但更应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孩子的脾气秉性加以因材施教,呵呵,路漫漫其修远啊!也希望老师能多发一些好的教育文章,把正确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