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普遍不太愿意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认为这很忌讳,或者不吉利。
但其实我们内心都知道,打生出来我们共同的一个目的地就是死亡啊,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定。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对这个话题的想法。
我们只有对身边至亲的葬礼记忆犹新,我最近的两次分别是奶奶的和爷爷的,一位86、一位83。奶奶走得很突然,没有任何征兆,而且那天是周五,好多在外上学的小朋友也回来参加葬礼。老家的人讲这是有福之人,我很庆幸八月份的公休假选择了回老家陪老人,也得以和奶奶有机会多说说话,交谈中,奶奶说了两个要求,一,酒要少喝,二,再生一个娃。虽然奶奶是长辈,但因为爷爷在家里的强势,奶奶一向是很少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爷爷先两年走了。)
爷爷呢,做了一辈子的菜农,身板一直硬朗结实,最后一年,应该是肺癌,没有半年功夫也就走了。为什么说应该是肺癌呢,因为抽血,以及肺部积液的化验结果已经多多少少说明了问题,但如果需要确诊,就必须要做切片,考虑到爷爷年事已高,我坚持没有答应。这种确诊,意义并不大啊,手术已无可能,化疗的几个阶段我认为爷爷当时的状况也肯定是承受不下来的。最后,跟父母商量决定做保守治疗。作出这样决定,在农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周围的人宁愿看到过度医疗的孝心也不愿意看到选择保守治疗的妥协。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上一条分享给大家的链接,我更加庆幸自己的决定。
爷爷生病的那半年,我几乎每周都开车去老家,爷爷在最后的日子选择不住医院,而是回家,有一次在家的时候,吃午饭前,他喊着我爸,还有我还有我女儿一起喝了个碰杯酒,说是碰杯,其实他那时进食已经很困难,就用棉签蘸了些酒湿了他的嘴唇。
还有一次回老家探望爷爷,临走时,出了大门还是忍不住回头和爷爷拥抱在一起,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和爷爷拥抱的记忆,作为中国人而且是农村人,我想爷爷拥抱的机会更是没有过,那一刻,我哭得稀里哗啦,爷爷其实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了,一个劲得说:好孙子,好孙子…!
因为我们的决定,爷爷最后能够很详细得安排自己的后事,比如,哪些人来葬礼,墓碑买哪里,葬礼的规模,礼数等等。
根据网上看到的数据,中国每年死亡人数890万人,其中非正常死亡超过320万人,也就是说每天都会有近万人非正常死亡。
实际上有很多人是没有办法预测和安排自己的后事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该如何应对呢?
我目前能想到的,是以下几点,欢迎大家补充。
一,尊重自己,来一次世上不容易,需要有独立人格,不为斗米折腰。
二,追逐梦想,有梦想就要去实现,哪怕一天一小步,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等你做好了周全的计划,外面的格局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三,珍惜家人和朋友还有对手,家是唯一的港湾,对于朋友,哈哈!以后能拥抱的尽量不握手。而弄不死你的对手只会让你更强大。
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