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提供人:网上家长学校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的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有些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定位”。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们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进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勤矫正。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人的品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有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有责任心、有爱心、合作精神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指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兴趣、梦想、成就感、感恩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计划等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五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是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盲从一些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1-4-1
- 行业 房产建筑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8-11
- 行业 其它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8-11
- 行业 其它
昨天看见一格很认真地画书签,先在白纸上画,画了爱心,画小树,画了小鱼,画叶子。最终决定还是小鱼可爱,就在绿卡纸上画了只小鱼,结果添了张小鸡嘴,呵呵,真有意思。坚持让她自己弄,不轻易否定她的想法,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位著名的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孙女也喜爱画画。
孙女画了一棵树。
画家说:“孙女,你画的树不对。”
孙女说:“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树枝不对。”
孙女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孙女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
画家说:“那就不是树了。”
孙女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画家无话可说了。
孙女画了一只小兔子。
画家说:“孙女,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孙女说:“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孙女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画家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孙女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画家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孙女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画家没话说了。
孙女画了一匹马。
画家说:“孙女,你画的那马不对。”
孙女说:“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马有翅膀吗?”
孙女说:“马没有翅膀。”
画家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孙女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画家说:“那就不是马了。”
孙女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画家又没话说了。
孙女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孙女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孙女得了一等奖。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3-23
- 行业 广告媒体
创新是一种活力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触颇深。这本书是由黄全愈教授所著的,前面是作者在美国活动及他儿子的照片、目录,总共有十个章节组成。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儿子矿矿身上的趣事。矿矿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对于我们中国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不知道从何下笔。书中举了一个达琳的例子正说明这点,说一个叫达琳的美国人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的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于是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的孩子去画。结果,发现很多的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墙上挂着一幅圣诞树的画,可是当她把画覆盖起来,发现孩子们都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无从下笔。
达琳的例子,深深地震动了作者!他发现他的儿子矿矿也出现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与美国孩子的区别,我们中国的孩子在绘画时不善于大胆的展开思维,没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我想了很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对我们教师而言,创新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让幼儿“换脑筋”,教师首先自己得“换脑筋”。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如在每次的手工活动之前,我们老师都把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都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小朋友了解其操作方法及要求。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往往会模仿着老师的范例。其实,手工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创造利用的技能,在幼儿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活动延伸开来,重视幼儿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幼儿不断地去思考、去想象,利用所学的技能大胆地加以创新,这样幼儿求知、探索的兴趣会被大大激发,创新教育自然就“水到渠成”。
创新是快乐的,创新是一种活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3-23
- 行业 广告媒体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8-11
- 行业 其它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3-23
- 行业 广告媒体
感谢老师的肯定和指导,“顽固派”可一点也不顽固,相反,倒是很超前呢!
谈起当前的教育,我时时矛盾着,用流行的话,叫“纠结”。毕竟,教育体制没有发生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没有太大变革。我无力改变这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8-11
- 行业 其它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8-11
- 行业 其它